首页 > 精神科 > 精神科综合 > 详情页

抑郁症如何预防复发

我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之前在医院有过几个疗程,抑郁症得到了一定的治疗,我害怕抑郁症会复发,如何预防复发呢?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问题分析:预防复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规律好作息时间,不可以过度熬夜劳累等,多吃些水果和蔬菜。而且不要抽烟喝酒,如果抽烟喝酒,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也会导致的抑郁症反复发作的。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产前抑郁症如何自我缓解
王凤英主任医师
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级甲等
产前抑郁症的自我缓解方法如下:一是要有规律生活,保持怀孕前的生活规律,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按日常规律进行;二是经常参加活动,多练习瑜伽,多和朋友一起交流,也可以和一些孕妈进行交流;三是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保持心情愉悦,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多与正能量的人或者是思想接触;四是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孕妇自身身体情况,或者是胎儿的生长情况,还有利于孕妇今后的顺产。
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复发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除了服药以外还可以自我调节,就是保持乐观的心态,正常的、合理的作息时间,以及对应激事件应对能力的增强。要多参加户外运动,能使自己高兴的集体活动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情复发。
如何科学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家属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说法,更不要有羞耻、自责、内疚感。不要对抑郁症患者有任何歧视,不要有任何抱怨和不满,更不要从道德角度评价抑郁症状,如指责患者懒散、不思进取、不孝顺等。
如何克服抑郁症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克服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习惯,从而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你可以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打开音乐,让自己有自理的动力。然后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漱。自己每天安排自己做点家务,不要刚开始就做很多,慢慢地增加。让自己能够养成每天早上起床排便的习惯,这样有助于自己机体的抵抗力增加。吃饭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虽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已经不能使自己克服焦虑等情绪,不过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吃饭时候轻松享受。
如何区别抑郁症和普通抑郁情绪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大多数发作可以缓解,部分可存在残留症状或转化为慢性,普通抑郁情绪就是不太喜欢说话等。
如何预防儿童抑郁症小儿抑郁症的表现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预防小孩抑郁症平时多锻炼孩子的乐观向上精神,让孩子在学校里多参加集体活动,勇于表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抑郁症的小孩会表现为身体不舒服,表现出恶心,厌食,腹部不适等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愿意跟别人沟通的情况。
如何诊断复发性抑郁症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通常应先对患者进行专业访谈,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判断其是否有明显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意志减退和社会功能减退,同时借助心理评估手段,较容易正确诊断。既往曾有至少一次抑郁发作,可为轻度、中度或重度,持续至少两周,与本次发作之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无任何明显的情感障碍。既往从来没有符合轻躁狂和躁狂发作标准的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和器质性精神所致。
如何治疗失眠性抑郁症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治疗失眠和抑郁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注意运动量。在患有失眠和抑郁症后,更应该注意个人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白天的嗜睡,改善体质。因为有利于缓解失眠带来的疲劳感,除此之外,生活中多运动也可以调节个人情绪,让患者减轻抑郁症状,进而调节抑郁失眠。但在用这种方法调理失眠和抑郁症时,要注意个人心态的调整,不要做过度运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2.按摩。按摩之所以能帮助患者治疗失眠和抑郁症,主要是因为它能缓解个人情绪,最终达到调节失眠和抑郁症的目的。但是按摩的过程中有一些恶性的东西需要注意,所以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按摩。如果想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配合中药使用。
如何治疗抑郁症失眠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治疗抑郁症失眠不仅需要心理方面的开导,还需要药物治疗。抑郁症导致的失眠主要表现为早醒,并且不能再次入睡,可以让患者转移注意力,或者适当运动等来进行调整,抗抑郁药首先用于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改善后,失眠也能得到改善。常用的抗抑郁药、一线抗抑郁药都是SSRI类药物,对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药物治疗方面建议去医院做正规有效的治疗。
如何自我诊断抑郁症
刘强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级甲等
可以跟着典型抑郁症对比诊断,典型的抑郁症具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享乐不能、精力不足、过度疲乏,心理伴随症状是精神运动性症状(迟滞或激越)、焦虑、自杀(观念与行为)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损害。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