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详情页

左外耳道充血,鼓膜充血,紧张部穿孔,边缘有血迹

性别:男

年龄:15

左外耳道充血,鼓膜充血,紧张部穿孔,边缘有血迹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秦贺 医生会员 妇产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空军总医院

问题分析: 根据你的描述,推测你欢迎急性外耳道炎和急性中耳炎,建议足量应用抗生素,局部清洗干净后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处理,待感染控制后观察鼓膜愈合情况,如不愈合还需做鼓膜修复术。

谷印亮 医师 中医科 极速问诊
一级甲等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卫生院

问题分析:你好,可能是中耳炎,急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急性中耳炎症状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或咳嗽。最好结合医生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儿童鼓膜充血炎治疗方法
王玉玮主任医师
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三级甲等
鼓膜充血应该及时处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它的感染,在鼓膜充血没有穿孔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药物来止痛,在穿孔之后可以用引流将耳朵里面的脓液排出耳朵外面,如果经过治疗后耳朵还会出现疼痛,那么到医院进行切开鼓膜进行引流处理。
什么是外耳道疖肿
尹新芹主任医师
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
外耳道炎用什么滴耳液
尹新芹主任医师
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发生外耳道炎时,需要根据感染类型,选择不同的滴耳液治疗。要将外耳道的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具体类型。对于细菌感染成的,可以选择抗生素类的滴耳液,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时,应该适当的服用抗生素。对于耳部疼痛剧烈的,需要使用止痛药物,酌情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控制感染和减轻肿胀。如果是真菌感染导致的,应该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氟康唑滴耳液。
外耳道炎怎么治
尹新芹主任医师
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尽量保持耳道的干燥卫生,避免掏耳朵、抠耳朵。如果病人有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疾病,要积极进行对症处理。因为慢性疾病的病人容易出现外耳道炎,而且一旦出现不容易治愈。再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可以应用抗生素的滴耳液进行滴耳治疗,药物直接吸收,能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外耳道炎症状与治疗
尹新芹主任医师
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外耳道炎在临床上主要的症状是耳部疼痛、外耳道流脓、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药物,配合外耳道外用滴耳液,外耳道炎症的出现,主要是不当挖耳或者是外耳道进水,刺激外耳道皮肤,继而引发外耳道炎症,查体可见外耳道皮肤粘膜明显的红肿充血,外耳道狭窄。
为什么耳廓和外耳道的痘痘那么疼
张文娟主任医师
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这个是因为我们耳廓和外耳道皮肤的皮下组织比较少,这里的皮肤是直接和耳朵里面的软骨相连接的,没有脂肪层。出现剧烈疼痛的痘痘一般是急性炎症引起的毛囊炎痘痘。出现在耳廓和外耳道皮肤区域的单个痘痘会比其他区域出现的痘痘疼很多。
霉菌性外耳道炎很顽固吗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霉菌性外耳道炎比较顽固。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霉菌感染所致,致病原因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用不洁物挖耳,长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内滴用抗菌素造成。也有可能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较差再加上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霉菌性外耳道炎。霉菌性外耳道炎可以口服配合外用的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尽量保持耳朵干燥。患病期间注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什么叫霉菌性外耳道炎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指霉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可合并细菌感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首先要将局部的分泌物彻底清洁,然后遵医嘱用一些抗真菌的药膏直接涂抹于外耳道内,也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平时患者就要注意外耳道局部清洁,避免烟酒的摄入,以避免复发,饮食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糖尿病与恶性外耳道炎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很可能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像是这种恶性的外耳道炎,就是糖尿病的一种罕见的传染病。坏死性的外耳炎是一种进展性的恶性的外耳炎,主要有耳鸣、浆液、脓液性的耳漏、听力下降、下颌关节的动作等,还有出血、臭味,这种病的炎症破坏会逐渐发展,通常会侵犯到腮腺、后窝、颅底、脑神经、以及脑组织,最后会出现出血、脑膜炎、脑脓肿等情况。
外耳道湿疹怎么回事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外耳道湿疹是外耳道皮肤的变应性炎症,一般是由药物和其他过敏物质刺激诱发,外耳道长期的脓液刺激也可能诱发。可分为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一般急性湿疹多见于婴幼儿,初期皮肤呈红斑或粟粒状小丘疹,进一步发展成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样的分泌物。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