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详情页

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哪个严重

性别:男

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哪个严重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室性早搏更严重。
室上性早搏就是房性早搏,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引起的心房激动。在临床上,正常的患者可能出现室上性早搏,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室上性早搏。室上性早搏比室性早搏的危害要小得多,它一般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果患者没有器质性的疾病,室上性的早搏数量又比较少,患者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类患者无需药物治疗,仅仅注意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患者到心脑血管内科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日常注意多休息,多吃新鲜蔬菜,饮食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机能。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得了室性早搏怎么办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早搏的治疗应参考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排血量以及发展成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而决定治疗原则。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过早搏动,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宜解除顾虑,由紧张过度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过早搏动可试用镇静剂和β-受体阻滞剂。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宜尽快找出早搏发作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同时正确识别其潜在致命可能,积极治疗病因和对症治疗。
多源性室性早搏严重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多源性室性早搏严重,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间收缩。
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需要治疗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是否需要治疗要依据具体病情而定。如果是偶发性的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以及无症状者,可以不用治疗,只需要观察定期复查就行;如果是频发性的以及有明显症状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做针对性的治疗。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吗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比较严重。早期搏的原因是心肌缺血缺氧,此时会造成心脏收缩异常,常见的表现为心率增快、心前区憋闷、心慌气短等,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脏骤停,造成猝死。冠心病室性早博,可以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以口服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以免出现室性早博的症状,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偶发性室性早搏严重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偶发性室性早搏不严重。偶发室性早搏的治疗不需要太积极,如果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可以不进行治疗。平时注意生活健康,注意保证睡眠质量,坚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如果有心悸、胸痛、胸憋等不适症状,可口服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果有胸憋、胸痛等不适症状,可以口服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的药物。
频发室性早搏严不严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频发室性早搏严重与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不严重: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情况,频发室性早搏指室早发作得比较频繁,如果患者是良性早搏,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感觉或仅出现心慌、心悸感觉,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通常不大,一般不严重。2.严重:但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出现头晕或短暂性休克情况,严重者可因频发早搏、短暂室速发生猝死,此时是比较严重的。
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吗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频发室性早搏相对较房性早搏对机体的影响稍大。频发性室性早搏需弄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对室性早搏进行功能性或器质性评价。通常情况下,先排除是否有冠心病的可能,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看是否有此类心肌病。如冠心病明确存在,而治疗上关键仍在于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实性早搏。另外建议保持一个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
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还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并积极改善心脏功能,平时心脏就有些问题,目前出现有频发的室性早搏,既然有基础的心脏疾病,那么考虑早搏与心脏疾病有关。不能排除原有心脏疾病加重的可能,也有可能出现心功能减退,而出现了频发早搏。
频发性室性早搏严重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频发室性早搏应该还是比较严重的,常见的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心力衰竭等情况。另外本身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早搏多元性,然后起搏部位比较靠前很容易诱发室速、室颤的情况。
是室上早搏和室性早搏怎么处理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建议医院心内科就诊,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如果经常反复的发作,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建议饮食上注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喝酒吸烟。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紧张,适量运动,定期检查身体,易消化饮食。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