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呼吸内科 > 详情页

我父亲最近被诊断为支气管阻塞,在当地医院住院输液消...

性别:男

年龄:77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我父亲最近被诊断为支气管阻塞,在当地医院住院输液消炎10天,炎症稍有缓解,再次做CT仍和住院前结果一样。因当地医疗水平有限,请问下一步该做什么检查,以进行确诊病情。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病人大约在1个月前有咳嗽的现象,认为是感冒引起的,便服用了相关的药品并输液消炎,但病情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到后来发展到声音嘶哑,10天前经住院做CT、胸片、B超检查,初步诊断为阻塞性支气管炎,在当地医院住院输液消炎10天,炎症稍有缓解,再次做CT仍和住院前结果一样。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因当地医疗水平有限,请问下一步该做什么检查,以进行确诊病情。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王玮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患者如果是,支气管阻塞,主要考虑,应该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导致气管收缩功能异常,现在有没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状况
一般对于患者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做一下肺功能检查,血样饱和度的测定,判断有没有呼吸困难,缺氧的情况,用一些比较好的消炎药,和一些改善肺功能的药物,应该对患者比较有帮助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宝宝支气管肺炎什么原因
王玉玮主任医师
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三级甲等
支气管肺炎,多由于感染引起,细菌、病毒均可,婴儿抵抗力差,更易发病,支气管肺炎一般病程两周,恢复期可偶尔有点咳嗽,注意及时拍背观察,必要时可予中成药口服对症治疗,必要时复诊查体。
小儿支气管肺炎输液几天能好
王玉玮主任医师
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三级甲等
小儿支气管肺炎疗程在7~10天左右,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表现,只能说进行输液治疗观察看看,另外清淡饮食。遵医嘱用药治疗,不要给宝宝耽误了,早治疗对宝宝还是有好处的呢。
宝宝被诊断为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怎么办?
何洁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宝宝得支气管炎是非常常见的,通常表现为发热、持续干咳等症状,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不同,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如果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比如阿奇霉素、依托红霉素等来治疗支原体感染,还可以给予止咳糖浆、止咳化痰颗粒等药物来治疗咳嗽、咳痰等症状。平时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
儿童支气管肺炎输液几天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级甲等
需要输液5~7天。平时给孩子多喝温开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宜清淡,不宜吃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冰糖炖雪梨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注意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耳石症怎么治疗需要住院吗
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耳石膜是指覆盖在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的含碳酸钙颗粒的胶质膜,目前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方法处理,不需要住院,找到经验丰富主治医师,就是几分钟就好了。这个属于耳半规管平衡失调有关。
急性支气管炎输液多久
何洁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急性支气管炎输液在三周以内要好好治疗,急性的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全身的症状比较轻,初期为干咳或者是少量的黏液痰,随后痰量逐渐的增多,咳嗽、咳痰可以延续2-3周左右。如果迁延不愈,可能演变为慢性的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要点
何洁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慢性阻塞性肺炎和支气管哮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一、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会在中年之后发病,哮喘是从青年时期就有病症。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症是由轻到重逐渐发展,而哮喘的病症起伏比较大。三、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可能是吸入了有害气体或有吸烟史的人群,而哮喘一般是过敏体质,并且有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类疾病。四、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会出现通气功能障碍的症状,哮喘患者一般没有气流受限的病症。
小儿支气管肺炎需要输液几天
何洁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小儿支气管肺炎需要输液7-10天。保持空内湿气流通。而且一定要给宝宝清淡易消化饮食。去除病因:大多数患儿的支气管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当怀疑有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菌药物。
小孩支气管肺炎怎么治疗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级甲等
支气管炎治疗可以进行祛痰、清除鼻痂等气道管理,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出现腹胀胃胀者,可以补充钾盐,进行禁食和胃肠减压;高温者可以进行冷敷和吃退烧药物,抗菌抗病毒治疗,使用抗菌类药物后者抗病毒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心肌缺血治疗十余天无效果怎么办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心肌缺血可从三方面进行治疗,具体如下: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冠状动脉、大动脉的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是介入以及搭桥解除冠状动脉的狭窄,恢复病人心肌的血液供应;微循环障碍,同时应控制基础疾病;饮食宜少盐、少脂、营养均衡;避免引起心肌缺血的诱发因素,如:控制清晨血压及心率,避免过饱、重体力活动,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大便通畅。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