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血液内科
>
详情页
查体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分布宽度10.7 淋巴细胞14.0
性别:男
年龄:21
查体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分布宽度10.7 淋巴细胞14.0 中性粒细胞81.0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9 红细胞5.85 红细胞体积 80.3 平均HGB量24.4 平均HGB浓度304.0,请问严重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刘玉珍
副主任医师
极速问诊
甘普华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问题分析:
问题不是很严重,只是由于血常规中的中性细胞有点偏高,与您的高血压没有直接关系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一点怎么回事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一点主要是由于身体免疫力低或者药物干扰等因素造成的。如果身体没有不适,目前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加营养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宝宝淋巴细胞高中性粒细胞低怎么回事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宝宝淋巴细胞高中性粒细胞低考虑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白细胞主要由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时段白细胞有着特殊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0%~65%,生后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基本相等,中性粒细胞占30%,宝宝4~6天到4~6岁之间一直是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中性粒细胞,4~6岁之后则主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如果在这个区间之外,宝宝淋巴细胞高中性粒细胞低,则一般考虑有病毒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宝宝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出现了淋巴细胞百分比异常的升高,需要高度怀疑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就有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下降,需要口服提升粒细胞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这个数值偏低的宝宝免疫功能是低下的,发生感染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要尽可能避免受凉,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
怀孕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怎么办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经常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数怀孕妇女都会出现白细胞的升高,临产及产褥期白细胞也会显著升高,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不明显,单核细胞及酸性粒细胞几乎没有改变中性粒绝对值偏高,有炎症的情况。结合白细胞数值,可以采取抗生素药物消炎治疗的,多喝温开水,多吃蔬菜,水果,适量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定期复查血常规。治疗一周可以恢复的。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怎么办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正常中性粒细胞为2到7,是白细胞中比例最大的一种,常和机体的抗细菌感染有关。如果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只是稍低,也没有感冒、发烧的症状一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以一周后重新复查一个血常规。
孕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是什么原因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孕妇中性粒细胞偏高是正常的,若无不适症状,可不用进行治疗。中性粒偏高一般是由轻微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怀孕期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百分比略有升高。如果增高过多,还会出现其他症状,需要考虑是不是感染所致。若是孕妇没有明显症状可以不用进行治疗,但若出现发热、头晕等症状时,还需是做好护理,可通过饮食调节、抗生素药物等帮助缓解临床症状。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怎么回事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成人淋巴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一般病毒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另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但淋巴细胞绝对值不变,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
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是什么情况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在临床上引起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急性炎症,尤其是急性细菌感染时,由于炎症物质的刺激,中性粒细胞会出现明显的增高而发挥免疫作用,就会引起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的情况。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血细胞成分之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是指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吃什么可以补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没有什么好的食补方式,在临床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是比较常见的。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常见的药物有化疗药物,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在临床上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应该要仔细询问病史,是否有服药史,然后确诊进行医疗。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