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高血压
>
详情页
我今年43岁,这几年每次体检都有尿隐血1+或2+,血常规..
性别:男
年龄:43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今年43岁,这几年每次体检都有尿隐血1+或2+,血常规和尿常规都正常,做过泌尿系统CT检查,除了前列腺稍大外,其它也都正常,另外我还患有高血压,吃药后血压基本控制在140/84左右,不吃药时血压基本在160/90左右,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尿隐血做过泌尿系统CT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得到医生的指点,指明看病的方向。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王春松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聊城市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
病例分析:
你好,欢迎前来咨询。可以查一下肾功能看看有没有问题。
意见建议:
祝好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小孩尿隐血1+严重吗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小孩尿隐血1+的原因较多,需要具体分析。通常,小孩尿隐血1+,如果是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导致的,这时比较严重,这时小孩不仅会出现隐血的情况,还同时伴有大量的蛋白尿,甚至会导致肾功能的明显下降。另外,如果小孩尿隐血1+是由小的尿路结石造成的,经过排石治疗以后,一般不严重,并且小孩尿隐血1+的情况一般能够消失,建议家长携带小孩及时治疗。
孕妇尿隐血1+严重吗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怀孕尿潜血1+通常不是很严重。孕妇出现尿隐血一个1+一般来说不算严重。但是要注意寻找病因,找到引起尿潜血一个+的问题所在。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建议可以再进一步做个泌尿系彩超检查来明确孕妇是否存在尿路结石的可能性。比较常见的原因是泌尿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因为结石比较坚硬,所以会摩擦尿路上皮,会导致尿隐血阳性的情况。
单纯尿隐血是不是肾炎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单纯性隐血,如果没有镜下血尿及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肾炎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有隐血的同时存在血尿,则可能存在肾炎。临床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中存在单纯性无症状血尿的类型,患者持续存在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也称之为隐匿性肾炎血尿型。
尿隐血1+严重吗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尿隐血1是很严重,离心沉淀后的尿液,在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2个以上的红细胞,就称得上是血尿。在高倍镜下,发现10个红细胞就计为“+、1+或+1”,20个计为“++、2+或+2”30个计为“+++、3+或+3”40个计为“++++、4+或+4”也就是说加号越多,说明肾脏固有细胞损伤得越厉得越厉害。比如隐血+2的意思是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20个血红细胞。
尿隐血1+怎么回事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尿隐血1+,就表明泌尿道有出血。尿隐血就是有红细胞,对于任何年龄任何程度的血尿,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主要的就是排除泌尿道肿瘤的可能性,可以做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彩超检查,排除是否有泌尿道肿瘤。
尿隐血1十是什么病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可能是肾炎,可以进一步检查肾功能,肾脏彩超以及肾脏穿刺明确具体的类型,以便对症治疗。如果小便常规里面除了隐血阳性,还有白细胞同时升高那考虑是有尿路感染。
尿隐血2+严重吗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尿隐血2+,单纯的潜血两个加号主要是见于泌尿系的结石,也可能是有尿路感染或者是膀胱,或者是肾脏方面的疾病。尿潜血阳性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比如红细胞位相,泌尿系统彩超,胡桃夹现象彩超,肝炎病毒抗体,补体等。也有很多不明原因的尿潜血阳性,需要做肾穿检查明确。
尿隐血2十怎么办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尿潜血阳性2十,主要问题就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增多引发这种症状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泌尿系感染,肿瘤,肾炎等疾病可见,一般女性在与经期刚结束的时候,或者剧烈运动以及近期服用药物,都可能会影响这种检查结果,可以过一周之后复查尿常规。
尿隐血十是什么病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常见的是泌尿系统症状,其实尿隐血实验是测定尿液内的血红蛋白也反映尿内有无异常增多的红细胞存在。血尿是指一些沉淀尿中为高倍镜视野大于等于三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一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基数超过十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均是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
尿隐血是什么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尿隐血又称尿潜血,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平时一定要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少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