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疾病
>
详情页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偏高,今天第十一...
性别:女
年龄:1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偏高,今天第十一天皮肤已明显变白是否可以减轻药量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严有敏
主治医师
儿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阳春市妇幼保健院
问题分析:
生理性黄疸根本不用吃药。慢慢它就退下了。一般15天左右就会基本消退的了。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就是病理性黄疸了。你小孩现在都已经明显消退了,那就没什么必要吃药。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属于疾病,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情况。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2~3天,4~5d是最高的,足月儿5-7天逐渐消失,最晚2个星期。早产儿出生后3~5天开始发育,5~7天达到峰值,7~9天消失,最多持续3~4个星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对机体危害不大,多可自愈,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肺炎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值不是个固定的数值,它是一条曲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新生儿正常是3天到第5天出现黄疸。5-7天出现高峰值,两周之后出现消退。最高值不应超过221umol/l。因此宝宝如果第1天和第2天出现肉眼可见黄疸,无论多少值,并不是正常的。也有一部分孩子黄疸值1个月后才出现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吸氧治疗等,具体内容如下:1.光照疗法:通过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是光照疗法的治疗原理。光疗可应用单面、双面及毯式等,并且在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是治疗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常见方法之一。2.吸氧:若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发绀或呼吸困难的情况,就需及时给予吸氧,因缺氧对生命会带来威胁外,还可能加重酸中毒的发生。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症状以黄疸为主,可首先出现在面颈部,严重者可累及躯干、四肢、巩膜。典型症状一般表现为黄疸的程度比较轻微,首先出现在面、颈,偶尔出现严重的黄疸,全身和四肢都会出现黄疸,巩膜也会发黄,大便颜色也会变黄。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新生儿2~3天,第4~6天达到最大值,足月2周后可能会消失,早产儿一般会在3~4周消失。其他症状转回病理性黄疸时,部分儿童呕吐和脑脊液也呈黄色。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期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情况良好,足月儿是生后两到三天出现黄疸,四到五天高发,五到七天消退。不超过两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三到五天出现,五到七天达高峰,七到九天消退。最长可以延迟到三到四周,每天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特点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的黄疸是在新生儿中的85%。足月子宝宝在3-4天内会有黄疸现象,一般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在5-7天内或者是85微摩尔/L。如果超出这个数值,就会被认为是病理性的黄疸。顺产期的婴儿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检查是否有无黄疸。此外,可以在家观察皮肤颜色、巩膜等情况,如果不能确定要尽快去正规的医院检查,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则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原因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生理性的黄疸属于孩子出生后有黄疸的正常表现,属于出生后胆红素代谢导致的症状。这种是不需要处理的,只要注意对小孩的喂养就可以了。如果很长时间都不见好转的话,还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不包括哪些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区别,病理性在出生后二十四小时即会出现,生理性的则在出生后2~3天出现;病理性持续时间长,通常大于两周,生理性时间短,不超过两周;病理性黄疸皮肤呈金黄色,遍及全身,生理性则较轻,主要在面部和躯干部。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生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如下。胆红素产生过多。胆红素来自血红蛋白。血氧含量低,红细胞寿命短,产生更多胆红素。第二小时血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第三是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第四是肠肝循环会出现导致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疾病。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偏高需要治疗吗
常绍鸿
副主任医师
儿科
新乡市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指导意见:如果是生理性的,很容易治疗,也不会有后遗症。治疗主要使用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药物可适当使用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