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重症肌无力 > 详情页

重症肌无力有什么有效的疗法呢

性别:男

年龄:23

最近总是感觉干什么都没劲,浑身无力的感觉,感觉就像一点劲都没有一样。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去医院检查说是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就像预防啊、症状啊什么的?请问肌无力是为什么啊?可以治好老年人重症肌无力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郭志杰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天门市中医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一般这种病变目前病因可能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有多种原因导致,伴有肌肉萎缩,无力,关节僵硬,综合考虑一下。
你好,一般轻度患者主要是综合治疗,如肢体按摩,肢体针灸治疗,肢体物理因子治疗,中药调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当然部分患者并不适宜上述治疗方法,此外呼吸肌病损可能会导致呼吸障碍,应予以注意,当然建议最好在医院进一步系统检查治疗一下比较合理。目前可能尚无有效办法在短期内彻底治愈。

黄昊思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 广东省水电医院

问题分析:重症肌无力主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最终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功能发生障碍,当连续的神经冲动到来时,不能产生引起肌纤维收缩的动作电位,从而表现为易疲劳的肌无力。
治疗方法:1.胸腺治疗,胸腺切除或放射治疗;2.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3.血浆置换;4.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应警惕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服用喹诺酮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应予插胃管,避免误吸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建议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有:眼皮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讲话大舌头、构音困难,常伴鼻音。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上车困难。
重症肌无力激素冲击有什么危害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重症肌无力的首要症状表现是属于肌肉无力,怀疑重症肌无力可以进行肌电图的检测,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后,急性期是需要进行激素冲击的,激素冲击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股骨头的坏死,激素型肥胖,溃疡等。因此,使用激素期间,注意使用胃黏膜保护药物,钙剂等进行预防治疗。
重症肌无力激素疗法是什么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时,需要观察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如果吞咽困难,需要给病人吃易于消化和吸收的清淡食物。在服用期间,应当注意骨髓抑制和感染,定期到医院检查血象,以及肾功能等。
重症肌无力怎么确诊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受累肌群的乏力表现为晨轻,下午或傍晚加重,休息后可好转。可以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进行一下脑部核磁检查以及眼部神经及肌肉分布检查。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用眼姿势。
重症肌无力症大概多久可以治好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一旦发现,目前还没有治这种疾病的方法。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缓解症状,以避免危及生命的全身无力和呼吸肌麻痹。这样,存活期可以延长,但目前还没有治方法。
重症肌无力症状
吕志勤主任医师
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往往感到眼或肢体酸胀不适,或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天气炎热或月经来潮时疲乏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骼肌明显疲乏无力,明显特点是肌无力在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
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三级甲等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出现了传导障碍引起的一种病变。主要表现就是全身性的肌肉或者是局部的肌肉出现容易疲劳,尤其是活动后加重。早晨起床的时候症状比较轻,当晚的时候症状比较重。
治疗重症肌无力最好的疗法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
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三级甲等
胸腺切除手术,但是胸腺切除手术也有适应症,主要是用于有胸腺异常的人,是适用于十六到六十岁之间发病的全身型没有手术禁忌症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大多数患者在胸腺切除后,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另外有一些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综合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能。
重症肌无力都有什么治疗方式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
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三级甲等
通过吃药物来治疗。可以吃点滋养神经和肌肉的药物。在药物治疗时,还要加强营养的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康复锻炼和训练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不要对情绪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放松一下。
重症肌无力分型怎么治疗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
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三级甲等
对于重症肌无力分型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如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甚至中医药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要慎用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以及不要过度疲劳,禁烟禁酒,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