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高血压
>
详情页
室颤、头晕、风湿
性别:男
年龄:66-85
我父亲今年出现室颤现象:稍微劳累,他自己感觉心跳非常快,心脏跳动时,坐在那感觉身体也伴随心率的跳动而动,并伴有头晕现象;原来在医院检查,有心包积液、血压高、冷风湿等症,由于年纪太大,不能手术,能否介绍药物进行调节?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朱连科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
唐山利康医院
问题分析:
首先你父亲的病情不是室颤,而是心悸。其次,你父亲有心包积液和高血压,应积极治疗。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发生室颤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使用药物进行及时抢救。要注意保持气道通畅、提供充分氧气。在抢救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若条件允许,亦可插入临时起搏导管,进行右室起搏。
室颤波形特点是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室颤心电图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杂乱波,无法分清P波及QRS波。如果出现室颤,使用电除颤进行治疗,电除颤为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如反复出现电除颤,需寻找室颤的病因,比如,急性心肌梗塞、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以及低钾均可能导致反复出现室颤,使用电复律治疗室颤,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室颤不能吃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不能吃辛辣刺激等食物。清淡饮食,同时饮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予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可多吃鱼类西红柿、豆腐、芹菜、鸡蛋羹、新鲜水果橘子及深绿色蔬菜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营养机体、提高免疫力,食物宜温热细软。忌煎炸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室颤的治疗有哪些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最多见的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在室颤出现后仅有极个别病人能得到有效抢救,而绝大部分病人已出现死亡。室颤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室颤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室颤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血管开通和支架植入外,还需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预防或控制室颤的目的;而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其他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引发的室颤,或者是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室颤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当病人治疗成功时,需植入ICD及其他辅助设备以降低室颤所引发的猝死。
室颤的主要抢救措施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如患者发生血液动力学紊乱如低血压,伴有意识障碍,需要立即给予电除颤,可以给予多次电除颤。若救治成功治疗引起室颤的疾病如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等。待室颤救治成功后,可能需要择期行ICD植入术。
室颤可以吃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可以进食辛辣食物。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肌快而不协调的颤动所代替。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颤什么意思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室颤又称为心室颤动,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它是由于心脏出现了多灶局部的兴奋,以至于心室完全失去了排血功能。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了大小不等、极不均匀的低小波,频率在200-500次/分。它的危害在于心室颤动的患者死亡率非常之高,抢救主要是用电除颤。最常见于是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最为常见的就是心肌梗死,所以,室颤的患者,在临床上会引起医生的极大重视。
室颤是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室颤是心室颤动的简称,是心室肌一种不协调的收缩,是最严重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尤其是年轻人,常见原因是心源性的猝死,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
室颤是同步还是非同步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如果心脏在室颤过程中呈现迅速不规则蠕动,此时心脏通常已丧失射血功能,需要紧急救护。在心肺复苏的同时使用除颤仪进行紧急电除颤。选用非同步除颤的方法,摁下充电按钮,待充电结束后马上摁下放电键,所有心肌在一瞬间同时被除级并恢复窦房结起搏的心律。若选用同步除颤,则因除颤仪对心室蠕动波的识别不准确,除颤仪不放电而无法完成除颤抢救工作。
室颤原因是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心房或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房扑动或心室扑动。假如心房或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心房颤动(房颤)或心室颤动(室颤)。房颤和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次-600次之间,有时简直数不清心跳次数。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