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 腓骨肌萎缩症
腓骨肌萎缩症的病理机制: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虽发病率低但较其他两种遗传方式表型严重,且发病年龄较早。我们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各型主要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1、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主要特征是发病年龄早,常在儿童期起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有髓纤维髓鞘脱失或减少。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已发现其至少有7个疾病基因位点,分别为8q13-21.1,11q22,11p15,5q23-33,8q24,19q13.1-13.3,10q22-23。其中5种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分别为神经节苷脂诱导的分化蛋白1(GDAP1)、肌管蛋白相关蛋白2(MTMR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1(NDRG1)、早期生长反应蛋白2(EGR2)、轴突周围蛋白(periaxin)等基因的突变已被发现能导致本病。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又分成7个亚型,具体如下:
1.1CMT4A
CMT4A以发病年龄早(通常两岁之前)伴运动系统发育迟缓为特征,先出现肢体远端的无力和萎缩,十岁末累及近端肌肉,许多病人只能靠轮椅生活,常有骨骼畸形和脊柱侧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平均30m/s),神经活检显示厚髓纤维丧失伴髓鞘减少,无异常的髓鞘折叠[1,2,3]。
Othmane等[1]将CMT4A的疾病基因定位于8q13-21.1,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PMP2)也位于此区,其主要在周围神经中表达,随后他们对该家系的患者进行PMP2测序,最终排除了PMP2是CMT4A的致病基因。BaXter等[2]分析了四个不相关的CMT4A家系,在GDAP1基因中发现三个不同的突变包括两个无义突变和一个错义突变,从而明确了GDAP1是CMT4A的致病基因。Cuesta等[3]也在三个不相关的以轴突病变为主的CMT4A家系中发现GDAP1三个不同的突变,进一步证实了GDAP1基因突变可引起CMT4A。GDAP1不仅在施万细胞中表达而且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其作用即与细胞分化有关又与施万细胞-轴突间相互作用有关,可能通过一种特殊的机制导致CMT4A,具体尚不明确[2,3]。
1.2CMT4B
CMT4B主要特征是婴儿期起病,始于下肢的进行性、对称性的远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下肢的腱反射缺如,末梢感觉缺失,常见有弓形足和颅神经受累。组织学特征有大髓鞘纤维密度显著降低,阶段性脱髓鞘和髓鞘再生,洋葱头改变,最显著的特征是局部髓鞘折叠形成[4,5]。
CMT4B是一基因座异质性的疾病,目前至少已定位两型,分别为11q22和11p15,还有一型尚未定位。Bilino等[6]分析了一个很大的近亲结婚的CMT4B家系,利用纯合子定位法和单体型分析将其疾病基因定位于11q22。随后,Bolino等[7]在不相关的CMT4B患者中应用定位克隆方法,检测到MTMR2基因上五个不同的突变,从而明确了MTMR2基因突变可引起CMT4B。MTMR2是肌管相关双特异性磷酸酶(DSP)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在这五个导致该酶功能丧失的突变中,第426号密码子处的无义突变破坏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DSP功能区,而12号外显子和13号外显子的突变都位于SET(Suvar3-9,Enhancer-of-zeste,Trithorax)相互作用区,由MTMR2基因无义突变导致MTMR2蛋白功能丧失,从而引起CMT4B。Houlden等[7]也在不相关的CMT4B家系中发现了MTMR2基因4号外显子两个新的突变,这些突变破坏了MTMR2基因,可能通过改变MTMR2蛋白的结构或破坏剪接位点而引起其功能的丧失,从而引起其作用底物活性过度,但这种结果怎样引起脱髓鞘和髓鞘局部折叠形成却不太清楚。
Othmane等[4]研究了两个大的CMT4B家系,将其中一个家系的疾病基因定位于11p15,而另一家系的疾病基因既不在11q22又不在11p15,提示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个疾病基因位点,并且发现11q22与11p15两种类型的CMT4B之间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但起病年龄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1.3CMT4C
CMT4C主要特征是起病较早(一般10岁以前发病),严重的脊柱侧凸,而运动障碍相对较轻。神经传导速度中等程度减慢,神经病理学典型改变:不论是形成髓鞘的施万细胞或未形成髓鞘的施万细胞,可塑性均有异常[8]。
Legnern等[9]研究了两个CMT4C家系,将CMT4C疾病基因定位于5q23-33。Anneke等[8]也发现了六个CMT4C家系,证实了其疾病基因位于5q23-33。CMT4C中施万细胞特殊的形态学改变提示:参与CMT4C发病机制的蛋白质存在于施万细胞中或细胞外基质,而并非髓鞘蛋白,且早期即发生严重的脊柱侧凸可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缺陷有关。虽然5q23-33区域有许多基因,但目前尚无CMT4C合适的候选基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