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及分型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
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二、病理诊断
1.鲜红斑痣: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治疗方法
婴儿特别是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可不予治疗,观察数年,如不消退,影响功能或美容时可选择适当的治疗。
1.硬化剂:适用于小血管瘤,常用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溶液或1%-10%柳酸盐溶液,将其注射于血管瘤底部,每周或隔周1次,每次0.1~0.5ml,需数次后见效。
2.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血管瘤或内脏血管瘤。
3.冷冻疗法:液氮冷冻。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激光疗法:铜蒸气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
5.放射治疗:如X线照射,可试用治疗鲜红斑痣或毛细血管瘤。
6.小儿血管瘤如生长较快者可用皮质激素治疗。
脂肪瘤
[诊断要点]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老年、肥胖患者。常为多个散在皮下小结节,也可为单发的分叶状巨大肿块,边界清楚,为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无疼痛,柔软。少数脂肪瘤位于筋膜间隙,如胸大肌胸小肌之间,也有长在腹膜后者。
[治疗]
(一)多发性散在脂肪瘤可以不作处理,如不能排除神经纤维瘤或囊虫病者,可切除其中一个或两个作病理切片检查,
(二)手术治疗:较大的孤立性脂肪瘤;长在面颈部,有碍美容;位于关节,影响功能;位于腹膜后,影响肠功能或不能排除恶性者,可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