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详情页
我老妈2005年患心包积液,医院诊断不能穿刺治疗,一段时间后
性别:女
年龄:58
我老妈2005年患心包积液,医院诊断不能穿刺治疗,一段时间后积液有所减少,但最近晚上总是憋气,很严重.而且氮多.吃了一段"肺宁颗粒"有所好转,可最近不见起色.越来越严重.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高秋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宜兴市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
心包积液要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什么性质的才能决定吃什么药怎么治疗的,应该进一步检查清楚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少量心包积液严重吗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少量心包积液不严重,心包腔有少量的液体,是起到润滑作用。当心包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心包液分泌增多时,可出现较多的液体称之为心包积液。出现心包积液之后,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积液的原因。
胎儿心包积液正常范围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正常的心包积液应该是在10毫米到18毫米之间,而少于10毫米就表明积液量过小了,这样很容易会引起并发症,一定要留心观察,甚至严重的时候需要及时的终止妊娠,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除此之外孕妇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心包积液病严重吗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还是很严重的。心包积液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积液产生的速度和积液量,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心包积液,有可能导致心包填塞,甚至导致死亡,需要尽快到医院查明心包积液的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心包积液穿刺后的处理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穿刺后的处理通常是观察患者的情况。心包积液穿刺后要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抽液的速度要慢,避免积液突然减少,导致心包腔内压力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急性扩张或者回心血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引流时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引流量。长期置管引流心包积液时,要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心包积液多久能好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需要多久才能治疗好。因为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积极的治疗,才能够改善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患者是由于炎症导致的心包积液,需要积极的控制炎症,一旦炎症消失,心包积液也会逐渐吸收。如果患者是由于肿瘤所导致的心包积液,要积极对肿瘤进行治疗。
心包积液多少正常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正常应该是十五到五十毫升浆膜液,它主要是起到对心脏的固定作用或者屏障保护的作用,可以减缓心脏收缩时对周围血管的冲击力,如果心包积液的量大于一百毫升以上,会引起心包炎导致的,病毒感染,细菌感染。
心包积液检查什么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如果出现了心包积液的情况,通常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项目。在临床上,为明确患者的情况,出现心包积液后,检查主要有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心包穿刺等。其中,X线检查通常是确诊心包积液的关键。在进行相关检查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激素、抗炎、抗结核等药物。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焦虑,饮食注意清淡,还要低盐、低脂、低油,以免加重身体的负担,防止病情恶化。
心包积液看什么科室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要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心包积液要到心血管内科治疗,心包积液比较多,要做好心包积液的穿刺、病理、生化等方面的检查。如果发现有暗红色的脓血,并且有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肿瘤,建议转入肿瘤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出现草绿色的液体,并伴随着咳嗽,消瘦,疲倦,下午出现低烧,可能是肺部疾病。还有,如果有心包积液合并肺部感染,也要去呼吸科进行处理。
心包积液可以治愈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通常可以进行治疗,但是能否治愈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通常心包积液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常用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激素药物、抗结核药物等来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医生诊断选择进行手术治疗。身体出现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去往正规医院就诊,积极治疗。
心包积液什么脉搏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心包积液时脉搏、一般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此种现象消失,恢复原脉搏,提示仍应做些有关检查,经超声心动图或X线检查确定原因后对症处理。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是因为心脏病,如心包炎及其他炎症性心脏病导致的,通常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可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应以疾病轻重为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