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综合
>
详情页
2003年5月出生,半岁后有高烧晕劂现象,2004年11月份
性别:女
年龄:4周岁
2003年5月出生,半岁后有高烧晕劂现象,2004年11月份检查患有癫痫病,一直服用“丙戊酸钠片”,没有用过其它药品,服药期间病情未曾复发,医生说还要服药4年左右。请问这种药能够根治癫痫病吗?有没有其它疗效更好的药代替这种药,减短服药时间?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任朝笛
内科
极速问诊
一级甲等
河北威县贺营卫生院
问题分析:
可以吃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扑痫酮。你可以考虑用这些药物替代。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宝宝高烧出汗是好现象吗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来说,宝宝高烧出汗是好现象。因为出汗能带走更多的热量,有利于退烧,但是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如果高烧出汗过多,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容易导致宝宝脱水,也可以给宝宝喝低渗口服补液盐防治脱水;宝宝高烧出汗还要注意给孩子穿比较宽松的衣服以利于散热,也要注意穿棉质衣服,以利于吸汗,可以在宝宝胸背部隔块棉质小方巾吸汗。
一个癫痫的病人想怀孕可以吗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癫痫完全控制不发作停药一年以上再做生育计划,这样做是比较安全的。如果难以停药,就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小量抗癫痫药物控制病情再计划生育。这种继发性癫痫遗传的几率不高。对胎儿影响较大。
癫痫用药多久能控制病情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口服药物两年左右能够达到临床痊愈的目的,癫痫病是神经内科第二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因为大脑神经元细胞过度异常同步放电引起的,治疗主要是口服癫痫病的药物,平时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熬夜,不要吃易上火的东西,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不生气,多做体育运动加强体质。
宝宝高烧出汗是好现象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婴儿发高烧后,很容易出汗。如果服用退烧药,也很容易出现目前的表现。出汗后症状会慢慢改善。如果发高烧,应该及时去医院治疗。婴儿生病期间需要多喝热水,这有助于退烧。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并在当地医院的指导下使用。
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镁的区别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丙戊酸钠主要是用于治疗癫痫单纯或者复杂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可以用于大发作的单药或者合并用药治疗,对于部分复杂性发作也有一定的效果。丙戊酸镁面可以用于治疗各型癫痫发作,也可以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所以这两种药物的功能主治是不完全一样的。
丙戊酸钠缓释片治什么病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这种药物治全面性癫痫,如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以及混合型发作等疾病。还可以用来治疗部分性癫痫,如局部癫痫发作,伴有或不伴有全面发作。还可以用来治疗躁狂症。
丙戊酸钠缓释片主治什么病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这种药主治癫痫病因为该药对肝脏的损伤比较大,因此要注意用药期间的肝功能检查,注意观察药物疗效。要有肝损伤要考虑调整用药,抗癫痫治疗可能要使用到5年的药物,甚至终身使用,注意监测好肝肾功能。
丙戊酸钠片功效有哪些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口服用丙戊酸钠片作用有两种,第一种功效是治疗癫痫,可作为单药来治疗,也可作为联合用药中的添加治疗。可用于治疗全面发作性癫痫。包括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及混合型发作等,也可用于治疗部分发作性癫痫。局部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全面性发作均可。第二种功效是用来治疗躁狂症。治疗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必要时要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及肝功能等指标。
丙戊酸钠片一天吃多少合适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丙戊酸钠是一个广谱的抗癫痫药,临床上常用的剂量为1片是500毫克,病人起始用量可以选择早1片,晚半片治疗。由于丙戊酸钠的用药剂量和血药浓度,是相同比例的增加,安全用药范围比较大。所以,病人起始用药,可以达到有效的维持量。用药以后,病人脑电图仍有异常放电或者临床症状仍有发作,可以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每天1800毫克,即每日三片半。
丙戊酸钠片有什么副作用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这类药常见不良反应,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及腹泻,小剂量逐渐增量或与食物同服可减轻,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减量可好转,常见可逆性毛发脱落,血小板减少,震颤与剂量有关,为可逆性。有的会出现肥胖、踝肿胀、嗜睡、肝功能异常等。少数还会出现骨髓与肝损害,胰腺炎等症状。有的会出现疲劳、抑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长期的不良反应可造成骨质疏松、性欲缺乏。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