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详情页

我妈妈的糖尿病史有5年了。以前都是吃药控制, (有可能是过年

性别:女

年龄:54

我妈妈的糖尿病史有5年了。以前都是吃药控制, (有可能是过年期间食品控制不善)但是近期查出来的血糖高了很多。而且鼻子经常出血,是不是糖尿病又进入更不好的阶段?
还有一个问题,家族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是不是遗传的可能性大?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刘向东 主任医师 极速问诊
中医

问题分析: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2%,老年人发病率更较高。解放以来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增多,城市居民解放前低于1%(北京),现在为1-2%,40岁以上者为3-4%,个别报告退休干部可达12%。农村及山区低于城市。西方工业国家的发病率为2-4%。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在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

糖尿病分型

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会议决定,糖尿病分型表表7-2-1。

为了便于查阅文献,避免对糖尿病分类名词的混乱,把基本相近的过去沿用名词列表如下(7-2-2)。

表7-2-1 糖尿病及其它类糖耐量异常的分类

一、临床类型
(一)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

非肥胖

肥胖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其它类型,包括伴有其它情况和综合征的糖尿病

(1)胰腺疾病;(2)内分泌疾病;(3)药源性或化学物引起者,

(4)胰岛素或其它受体异常;(5)某些遗传综合征;(6)其它

(二)葡萄糖耐量异常
非肥胖

肥胖

伴有其它情况或综合征,同上述其它类型

(三)妊娠期糖尿病*
二、统计学危险性类型(糖耐量正常)
(一)曾有糖耐量异常**
(二)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

*妊娠期糖尿病系指在妊娠时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妊娠期糖尿病人分娩后的转归不尽相同,须重新检查确定。大部分病人(约70%)在分娩后糖耐量恢复正常,可列入“曾有糖耐量异常”类型,小部分病人分娩后仍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过去曾有糖耐量异常或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自然或治疗后恢复,糖耐量已正常。

***以前命名为糖尿病倾向,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史。

表7-2-2 糖尿病分类名称对照

现用分类名称 过去沿用分类名称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成人发病型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ODY)
其它类型 继发性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异常 无症状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亚临床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曾有耐糖量异常 隐性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 糖尿病倾向,糖尿病前期

*其中一部分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以上分类只表示临床类型,不提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区别,而且非胰岛素依赖型有转变为胰岛素依赖型的可能。有部分病人难于区分。临床对两型糖尿病的鉴别见表(7-2-3)

7-2-3 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鉴别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一、主要条件
血浆胰岛素 明显减少 轻度减少,正常或偏高
胰岛素释放试验 反应低下或无反应 呈延迟反应
抗胰岛素现象 偶见,与抗体有关 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
二、次要条件
发病年龄 多<30岁 多>40岁
病情 急,重 慢,轻
体重 多消瘦 多肥胖
发病率 约0.2% 约2.0%
酮症 常见 罕见
合并症 以感染和代谢紊乱为主 以慢性合并症为主
血抗胰岛细胞抗体 多阳性 多阴性
口服降血糖药 经常无效 多有效
胰岛素治疗 均需要 仅约25%病人需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四、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病理

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深染,胞浆稀少呈脱颗粒现象。α细胞相对增多,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可见广泛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常明显的胰岛病理改变,β细胞数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胰岛病变较轻,在光学显微镜下约有1/3病例没有组织学上肯定病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约50-70%病例在胰岛及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称为“胰岛炎”。

约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现病变,称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心肌、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基本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着于内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动脉、包括脑动脉、椎动脉、肾动脉和心表动脉。因同样病变亦可见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异性。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病程较长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经纤维呈轴变性,继以节段性弥漫性脱髓鞘改变,神经营养血管亦可出现微血血病变,病变有时累及神经根,椎旁交感神经节、脊髓、颅神经和脑实质,感染神经损害比运动神经损害明显。

肝脏脂肪沉着和变性,严重时呈类似肝硬化改变。心肌由混浊肿胀,变性发展为弥漫性纤维化。

临床表现

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没有症状,多于健康检查,普查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中国东北大庆地区普查及3年后复查资料,约80%糖尿病人在普查前未被发现和处理,椐日本统计约有25%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已有肾脏功能改变,提示已非甲期病例。

一、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发病急、常突然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明显的低胰岛素血症和高胰高糖素血症,临床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合并各种急慢性感染。部分病人血糖波动大,经常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治疗较困难,即过去所谓的脆性糖尿病。不少患者可突然出现症状缓解,部份病人也恢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不需要和仅需要很小剂量胰岛纱治疗。缓解期可维持数月至2年。强化治疗可以促进缓解。复发后仍需胰岛素治疗。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多尿和多饮较轻,没有显著的多食,但疲倦、乏力、体重下降。患者多以慢性合并症而就诊,如视力下降、失明、肢端麻木、疼痛、心前区疼、心力衰竭、肾功衰竭等,更多的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中被发现。

三、继发性糖尿病 多以原发病临床表现为主。

四、慢性合并症的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疾病变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疼痛较轻、扩冠药无效),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和顽固性心衰。肢端坏疽。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均为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二)肾脏病变 由于肾小球系和基底增厚,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增加,以后即逐渐明显下降。出现间断性蛋白尿,发现为持续性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氮质血症和肾功衰竭。正常的肾糖阈为保证血糖不致严重升高,如果血糖经常能超过28mmol/L(504mg/dL)则提示必然有永久性或暂时性肾脏损害,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性的肾脏病变是难于逆转的。

(三)神经病变 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约占糖尿病人数的4-6%,用电生理学检查,则可发现60%以上的糖尿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脊髓病变,(包括脊髓性肌萎缩、假性脊髓痨、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后侧索硬化综合征、脊髓软化等)、脑部病变(如脑血管病、脑软化等)。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往往对神经病变有良好的影响,但有时,即使在糖尿病控制比较满意的情况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仍然可能发生和发展。

(四)眼部并发症 较多见,尤其病程在10年以上者,发病率超过50%,而且多较严重,如视网膜病变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机化物增生,视网膜剥脱和玻璃体出血等。其他包括结膜的血管改变、虹膜炎、虹膜玫瑰疹、调节肌麻痹、低眼压、出血性青光眼、白内障、一过性屈光异常、视神经病变、眼外肌麻痹等,多呈缓慢进展,少数病人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失明。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有延缓眼部合并症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性。

(五)其他 因组织缺氧引起皮下血管扩张,致面色潮经。由于小动脉和微血管病变,经常有皮下出血和瘀斑。供血不良的部位可以出现紫癜和缺血性溃疡,有剧疼,多见于足部。神经性营养不良也可以影响关节,即Charcot关节,好发于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可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

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 动脉血,微血管血和静脉血葡萄糖水平有0-1.1mmul/L(0-20mg)差别,餐后更明显,一般以静脉血为准。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水平较低,故全血葡萄糖值较血浆或血清葡萄糖值约低15%。测定方法以特异性葡萄糖氧化酶法为可靠,空腹静脉血血浆葡萄糖正常浓度为3.9-6.1mmol/L(70-110mg/dl)。以往采用还原法测定,由于血中含有不恒定的非葡萄糖性还原物质,故测定结果值偏高。血中葡萄糖氧化酶在室温中每小时可使血葡萄糖浓度下降约0.9mmol/L(17mg/dl),故采血后标本应立即测定或制成去蛋白液低温保存。

空腹血糖 若胰岛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故多次空腹血糖高于7.7mmol/L(14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如果高于11.1mmol/L(20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仅9.5mmol/L(190mg/dl)应进行糖耐量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尿糖 正常人的肾糖阈约为8.9mmol/L(160mg/dl)但有个体差异,仅尿糖阳性不能确诊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空腹尿糖经常为阴性,故为初步筛选糖尿病,应测餐后3小时尿糖。如果还原法测定应注意假阳性,例如服用水杨酸盐、水合氯醛、维生素C等药物以后。

三、糖耐量试验 口服法(CGTT)为确诊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正规试验步骤为先测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75g(12岁以下为1.75g/kg),服糖后1,2,3小时重复测血糖。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意见,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和/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即可诊断糖尿病。为了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可靠,应注意①试验前必须禁食10-16小时。②试验前一周必须进食适当热量和碳水化合物饮的食。③试验应在上午7-11时之间进行。④最少试验前8小时开始禁烟、酒、咖啡及兴奋性药物。⑤试验期间尽量安静休息。⑥禁用影响糖代谢药物。⑦各种急慢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判断测定结果时必须考虑。⑧在服糖后动脉血糖比静脉血糖升高快、恢复漫,约3小时后动、静脉血糖逐渐一致,其峰值较静脉血高约1.1-3.9mmol/L(20-70mg/dl),附表7-2-4。

表7-2-4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暂行标准

血糖值mmol/L(mg/dl)
静脉全血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 ≥6.7(120) ≥7.8(140)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 ≥10.0(180) ≥11.1(00)
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 <6.7(120) <7.8(140)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 ≥6.7(1200-

张纪阳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内乡菊潭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属于是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如果是血糖增高的话
应该进一步检查是原发还是继发性的糖尿病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才是关键所在

汤浩医师 助理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成都温江清阳社区门诊

问题分析:你好,是的,你很有可能会遗传到糖尿病,希望你能提前预防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糖尿病不吃药怎么控制
潘永源主任医师
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治疗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多吃苦瓜有好的辅助降血糖作用,做好日常个人血糖监测和调整用药以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人服药期间血糖控制标准为多少
潘永源主任医师
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6.0以下,属于理想范围,控制在6.0--7.0之间,属于良好的控制范围,空腹血糖超过7.0,属于控制的不理想,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8以下,属于理想范围,控制在7.8---9.0,属于良好的控制效果,控制在9.0以上,属于控制的不理想。
得了糖尿病怎样控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控制糖尿病:1.饮食控制:患者可以根据目前的身高体重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然后,将标准体重与生活和工作中消耗的体力相结合,计算每顿饭需要摄入的热量。通常每顿饭都需要1-2顿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并搭配适量的蔬菜和蛋白质类。2.运动管理: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可以进行轻、中等程度的运动,如慢走、羽毛球等。3.糖尿病教育:了解糖尿病,为了更好的监控和管理。4.血糖测定:做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监测。
怀孕糖尿病怎么控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妊娠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节、适当运动和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1.怀孕后患糖尿病的患者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患者在怀孕前没有患糖尿病,但发现怀孕后血糖高于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发现空腹血糖大于5.1mmol/升,餐后血糖大于8.3moll/L。这种情况称为妊娠期糖尿病,另一个患者在怀孕前患有糖尿病,这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2.妊娠糖尿病初期,如果血糖没有明显升高,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饭后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严重的话可以注射胰岛素。3.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之前要严格控制血糖,怀孕后不容易出现流产。
糖尿病该怎么控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控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身高体重计算标准体重。然后根据标准体重结合生活和工作中消耗的体力,计算出每餐应该摄入的热量。一般每餐需要1-2顿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配以适量的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2.运动管理: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可以做一些轻或中度的运动,如慢走、羽毛球、跳绳等。3.糖尿病教育:只有了解糖尿病,我们才能更好地监测和管理它。4.血糖测定:做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的监测,确保血糖保持正常。5.药物治疗:一般分为两类: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可以控制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可控可治。由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遗传带来的不利因素,但可以尽力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糖尿病。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只吃精米和白面作为大鱼大肉的主食。用杂粮、杂豆、土豆、南瓜代替主食。做饭时少吃盐和油,然后少吃油炸食品,适当运动,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相结合,对糖尿病有帮助。控制体重。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身材,避免肥胖,戒烟,尽量不喝酒,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发现血糖有问题及时干预。
糖尿病控制好了?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控制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日常运动量和身高体重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通过慢走、有氧、太极拳等活动,可以刺激胰岛细胞最大限度地分泌胰岛素,增强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血糖。特别是每天饭前饭后。必要时,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另外,平时也在寻找精神状态,保持正常的稳定水平。
糖尿病是否可以控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糖尿病的好坏主要由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他们的日常锻炼和身高体重制定合理的饮食。同时,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慢慢锻炼,锻炼和太极拳,尽可能刺激身体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免疫力。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自己的血糖,尤其是在每天饭后监测血糖非常重要,必要时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血糖控制药物来控制病情。
糖尿病血糖高怎么控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糖尿病血糖高控制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要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糖尿病,避免情绪不稳定,避免对血糖的影响。2.饮食控制、严格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蔬菜蛋白质类的摄入,对血糖控制尤为重要。3.运动,建议患者饭后运动30-40分钟,运动30-40分钟是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可以快走和慢跑,每周运动时间不到5天。4.口服药物,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降糖药物。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也特别重要。
糖尿病血糖高怎么控制饮食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高血糖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如下:1、营养均衡,主食可以选择包括米饭、面条、粗粮、面粉和米饭等粗细搭配。另外,米饭、馒头、小笼包、饺子、面条的种类没有限制,但食量要尽量控制在7-8%。2、可以吃各种新鲜蔬菜,尤其是芹菜、苦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3、新鲜水果也可以吃,包括时令水果,如西瓜、桃子、苹果等。但是尽量在两餐之间吃,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时候吃。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