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肾脏受损的程度可以通过血肌酐和尿蛋白的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如果这两个指标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寻求医疗诊断。
人体肌肉代谢所产生的血肌酐,源于肌肉中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逐渐转化为肌酐,并释放到血液中。肌酐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极少被吸收,每日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不受尿量的影响。因此,测定血清肌酐对肾脏病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肾小球滤过率是决定血肌酐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检测血肌酐是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旦血肌酐数值出现异常,通常意味着肾脏遭受了损害。因此测定血清肌酐可以作为判断肾脏功能状态和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尽管血肌酐在反映肾实质受损情况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其并非一项敏感的指标。
尿液中存在一种蛋白质,被称为尿蛋白,也被称为蛋白尿。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间质水肿及大量蛋白质丢失,使肾功能下降而产生蛋白尿。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含有微量的小分子蛋白,然而普通的尿常规检查无法检测到其存在。当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异常增加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即可得出相应的检测结果。
在临床上,许多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肾脏病变时,蛋白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症状,而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患者因诊断不清或误诊而延误病情。蛋白尿可分为功能性、体位性和病理性,常见于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进食高蛋白饮食、多种肾脏疾病以及肾血管疾病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