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患者低于5×10^9/L,约1/4患者可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可见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蛋白尿较常见,如并发肾炎可见红、白细胞及颗粒管型等,偶见尿胆红素阳性。
3、血清学检查:
(1)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又称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作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效价1:16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随病程逐渐升高则意义更大。阳性反应可自5~24病日出现,多数在病程2~3周效价可达1:320或1:640以上。经数周至3个月后可转为阴性。少数患者始终不出现阳性反应。
(2)补体结合试验:以普氏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40以上为阳性,5~8病日即可有64%阳性,12~16病日抗体滴度达高峰,特异性强,可与鼠型斑疹伤寒相鉴别。此抗体在感染后可持续很长时间,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凝集反应: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在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之间虽有交叉反应,但同种间的血清反应则有较高的凝集价。本反应阳性出现早,其消失早于补体结合试验。
(4)间接血凝试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原经乙醚、加热及碱处理提取“红细胞致敏物质”,可致敏绵羊血红细胞或人“O”型血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这种血凝抗体在发病第2周出现,并可在病愈后持续存在较长时间。此反应仅能与其他群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而不能鉴别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5)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鸡胚卵黄囊或细胞培养的立克次体浓缩悬液作为抗原,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鉴别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