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综合
>
详情页
母亲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伤害大吗
我前几天刚生完宝宝不久之后就被检查出来有母乳性黄疸,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病状,而且我还要给宝宝喂母乳的,不知道母亲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伤害大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问题分析: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伤害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影响的,母乳性黄疸不一定必须要停止母乳喂养的。需要看化验黄疸指数看看,同时检查是不是生理性黄疸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宝宝母乳性黄疸要紧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母乳性黄疸,可以喂一些葡萄糖水,中药吃些消黄汤,效果不错,多吃多喝多拉多撒就能自然退黄。不必担心。但是如果孩子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过高的话有可能会损伤大脑。需要停止母乳喂养72小时,黄疸就会退下去的,这期间母亲注意要保持泌乳状态,72小时后就可以继续吃母乳。
快速消除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孩子目前黄疸的情况如果容易反复,就要停母乳的,给孩子配方奶粉喂养就可以了。一般数值在2左右就是正常的,给孩子喝点葡萄糖水,平时天气好多晒晒太阳,服用点茵桅黄颗粒也是可以的。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母乳性黄疸的诱发因素与母乳喂养有关,不同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它只会在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通常在出生后4—5天出现,并逐渐增加。胆红素升高可持续约10天,然后黄疸逐渐减少,并在3-12周内恢复正常水平。孩子们中的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当胆红素达到20毫克/分升时,可以进行光疗,通常不需要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母乳性黄疸原因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这是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母乳性黄疸怎样治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母乳性黄疸通常需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如果黄疸明显消退,一般可不用过于担心,黄疸不超过256mmoL/L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可以配额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苯巴比妥等药物缓解症。但如果胆红素超过了256mmol/L或者是母乳性黄疸长期未消退,建议进行蓝光治疗通常能够降低胆红素,有效地缓解症状。治疗期间应注意断奶休养,避免对宝宝造成影响。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这种疾病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它们发生的时间不同于生理性黄疸。早发的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一致,但母乳性黄疸的峰值高于正常生理性黄疸。延迟发作发生在生理性黄疸之后,并且经常重复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它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的肠道和肝脏循环有关。葡糖醛酸酶存在于新生儿的肠腔中,主要来自母乳,并与大量胆红素结合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升高和持续黄疸。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出现较重症状,也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更不必紧紧张张地带着孩子反复去医院求治,以免交叉感染。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3-4天左右出现,除皮肤黄染外,宝宝情况良好,反应好,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良好。经停喂母乳2-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在整个黄疸期间,黄疸无进行性加重,无退而复现的现象,宝宝无呕吐,精神萎靡等。
宝宝母乳性黄疸最长多久能退完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母乳性黄疸一般在三个月左右消退,具体分析如下:母乳性黄疸的小孩,通常会吃、睡、大便呈黄色,小便不黄,没有肝肿大,可以到医院检查肝功能也是可以的,但是黄疸会持续很久,最多三个多月后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宝宝出现了母乳性黄疸,可以建议妈妈停止哺乳1-3周后进行检查。如果胆红素能降低30%-50%,通常情况下无需特别处理,妈妈可以通过哺乳来补充。
母乳性黄疸会复发吗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如果还一直吃母乳,就会出现黄疸反复,所以必须给孩子断奶,用奶粉喂养就不会有问题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是通过母乳喂养,对乳汁产生异常反应而引发婴儿体内胆红素升高出现的母乳性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去妙招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不提倡停用母乳,但应当坚持少量多餐的喂养原则,且要注意按顺时针的方向,进行腹部的按摩工作,从而增加了患儿的肠蠕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退黄的中成药物,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还要注意多晒晒太阳,能有效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达到了极为不错的疗效。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