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肝胆疾病
>
详情页
新生儿6天皮外黄疸指数290
性别:男
年龄:1月
新生儿6天,皮外黄疸指数290,4天的时候皮外黄疸指数262,血液指数242,现在在口服药物,这种情况需要住院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李云华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东营市河口区中医院
问题分析:
在一个星期左右生理性的黄疸就会逐渐消退了,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口服药物来治疗。
指导建议:
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茵栀黄颗粒来治疗。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18天新生儿黄疸指数15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属于生理性黄疸,宝宝的黄疸数值有点高,要注意妈妈是不是o型血,o型血黄疸反复,可以先给宝宝服用点药物观察,看看数值是否下降。另外可以给孩子做高压氧治疗,效果比较好。
新生儿出生第四天黄疸指数多少
王东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出生第四天黄疸指数一般在10.8μmol/L左右,具体分析如下:通常情况下,足月新生儿出生第四天,黄疸指数在10.8μmol/L左右。足月新生儿出生第四天的黄疸指数低于此,对新生儿的影响不大,不需要特别治疗。足月新生儿出生第四天的黄疸指数超过15μmol/L,要及时了解导致黄疸的原因。为了避免新生儿患上胆红素脑病,可以选择蓝光照射、换血等治疗。
新生儿第4天黄疸指数24怎么回事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数值24是非常严重的,需要尽快地光疗,并且需要是持续性的光疗,胆红素的数值超过了20毫克就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这个数值越高对孩子的身体影响越大,造成脑细胞损伤的概率越高。
新生儿黄疸指数15高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黄疸指数15mg/dL通常是不高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是很正常的,黄疸指数在15mg/dL左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是不高的,所以不需要过于紧张,但是如果出现了黄疸指数比较高的情况,家长要注意定期进行观察。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过长,也有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及时就医。因为胆红素的数值越高对孩子的身体影响越大,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概率越高,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指数15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孩子目前黄疸有些高的现象,要及时治疗的,可以用降疸的药物治疗的。可以进行蓝光治疗,因为蓝光治疗它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输液的情况下,对孩子以后抵抗力脾胃伤害比较大。因为口服的药物,还有输液的药物都是凉性的,就是让孩子腹泻,然后代谢他体内的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指数18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黄疸指数18应该是比较严重的,超过了13毫克应该考虑病理性的黄疸,超过了15毫克需要考虑光疗,胆红素的数值越高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越大,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这个数据肯定需要光疗的,还需要适当的让孩子多喝水。
新生儿黄疸指数18正常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黄疸指数18mg/dl不正常。儿童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属于异常升高,需要入院接受蓝光治疗,同时还要配合茵陈黄口服液进行退黄治疗,黄疸过高会引起儿童核黄疸,从而影响到儿童的大脑发育。建议可以监测到黄疸的数值,并进行动态的观察,如果是病理性的黄疸,可以采用光照疗法、药物疗法、换血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
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正常值是多少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足月新生儿的黄疸值低于221微摩尔/L,而早产儿低于256微摩尔/L属于正常值。但是,这个数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黄疸的严重。如果是新生儿感染、酸中毒、缺氧等原因,会导致血液和大脑的保护,当数值比较低时,会有胆红素进入大脑。另外,由于早产婴儿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比较薄弱,需要根据饮食状况和身体的变化来判断其病情是否严重,可以通过日、小时来判定。
新生儿黄疸指数对照表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12.9mg/dl,代表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毫克为正常。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为胆红素低于15mg/dl。一般在生理性黄疸会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可以用肉眼看出宝宝皮肤有点黄,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在4—6天最为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黄疸290算严重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孩子黄疸值现在290umol/L,比较严重一些的,一个星期左右也是黄疸最高的状态,已经达到蓝光照射的状态。需要家长给孩子积极住院蓝光照射,一般3天左右复查降低明显就可以出院了。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