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胃肠疾病
>
详情页
生化指标中有这几项偏高 肌酸激酶348
性别:男
年龄:56
生化指标中有这几项偏高
肌酸激酶348 参考范围是25--200
乳酸脱氢酶258 参考范围是114--240
钠150.8 参考范围是135--148
氯111.2 参考范围是96--108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7 参考范围是0.9--1.68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黄贱丰
副主任护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于都县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
你好~!有其他不适吗?如胸闷,心悸。,心慌或胸痛等。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孕期血糖值参考范围是什么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怀孕期间血糖值的参考范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整个孕期都会对孕妇和胎儿情况产生影响,怀孕期间的血糖值应在正常值内。首先,空腹血糖应低于5.1(mmol/L)。其次,饭后1小时血糖应低于10.0(mmol/L)。三是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8.5(mmol/L)。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血糖上升速度较快,所以需要适当控制。若超出此范围,可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即怀孕期间血糖偏高。因为此时孕妇处于妊娠晚期和哺乳期阶段,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值升高。对减轻血糖增高等症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其次要加强锻炼。三是要忌疲劳、重休息。
肌酸激酶偏高的危害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偏高危害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肌营养不良,心包液,心包炎,脑血管意外等。肌酸激酶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即CPK。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及脑组织。当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受损时,肌酸激酶可升高。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生理性增高,运动后可导致肌酸激酶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肌酸激酶升高越明显。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偏高。男性肌肉容量比女性大,所以血清肌酸激酶也比女性高。还有就是病理性增高,如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营养不良等也会使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都有哪些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磷酸激酶偏高,最多见的就是肌肉性疾病,比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也可以见于癫痫发作后、剧烈运动后,当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肌酸磷酸激酶也会偏高,所以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偏高的现象时候,需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是,各种类型的肌营养不良,或者是肌肉的创伤,强烈的运动、手术和肌肉注射都可能引起肌酸激酶活性升高。肌酸激酶偏高的危害是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生理性增高,运动后可导致肌酸激酶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肌酸激酶升高越明显。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如麻醉药、止痛药、抗生素等,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偏高。
肌酸激酶偏高的治疗有哪些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生理性增高不需要特殊治疗,充分休息一般能恢复正常,运动后可导致肌酸激酶明显增高,运动剧烈、时间长,肌酸激酶升高会很明显。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放射治疗、心脏按压、泌尿系检查等,可使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如麻醉药、止痛药、抗生素等,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都是生理性升高,不需要特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升高,关键是积极治疗原发病。
肌酸激酶偏高后会有什么症状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偏高后会心慌胸闷和胸痛的症状。严重的病人甚至可以出现濒死感。如果病人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导致的肌酸激酶升高,病人可以表现为乏力,胸闷,便秘,心慌等一些症状。
肌酸激酶偏高是什么原因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升高大多数是心肌细胞受损引起的,剧烈运动也会导致肌酸激酶升高。应该及时到正规的公立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要生活规律,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肌酸激酶同工酶mb偏高会影响身高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与心脏受损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关。心脏缺血、缺氧会引起心肌酶升高,主要是因为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造成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从而造成身材矮小。长期的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都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肌肉营养不良引起的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是一种遗传的病症。会导致肌肉萎缩、肌无力,严重的会导致患者的呼吸和死亡,但是不会对孩子的身高造成很大的伤害。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