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详情页
5个月的时候第一次病毒感染就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都住院三次
性别:男
年龄:10
5个月的时候第一次病毒感染就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都住院三次了,都是用了丙球和激素。后两次住院,都是在之前感冒血小板就低,感冒一好血小板就上升。这一次也有点感冒,血小板也比较低但是身上没有什么出血点,我们在一直在给他吃西药激素(一天一颗半),安泰素,利可君和中成药养血饮,像他这样反反复复也不个办法啊。有医生介绍说吃中药比较好,我想要专家给个吃中药方法。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欧阳晨
主任医师
极速问诊
退休
问题分析:
你好:由于在线的原因是不能指导用药的如果说打算采取种药进行调理的话建议最好是到当地正规的中医院就诊检查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于用药的指导.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生在2~8岁的儿童,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儿童在发病1~3个星期时,往往会出现急性病毒感染,其症状通常是迅速、高烧,以自发性的皮肤及粘膜为主要特征,多为针头大小的皮下或皮下出血点,或有瘀斑、紫癜等。一般多见于肢体,容易发生撞击的地方,而身体不常见。该病是一种自我抑制的过程,85~90%的儿童在1~6个月后会自行愈合,10%的病例会发展成长期,大部分死亡原因是由于脑出血。
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治好吗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小儿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ITP是比较难治好的,目前丙球治疗比较合适,因为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大,考虑中药主导治疗,血小板低的时候丙球治疗,平时可以煮花生皮等食补。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疾病,其特征是四肢皮肤上分散的斑点或扩散到全身。重症伴有关节痛或腹痛、便血、吐血、虚脱等。重症会发展为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可以考虑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出血的症状。方法就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还要注意饮食上,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平时还应该注意,不要总是受外伤,也可以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经过这些治疗方法,血小板的数量就会逐渐升高,同时出血的症状也会逐渐好转。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吃板栗吗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可以吃板栗。栗子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性味甘温,能厚胃肠、补肾气,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也能强筋健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症状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皮肤紫癜,后期会出现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严重的会出现关节疼痛或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腹痛便血、吐血、尿血的症状。
妊娠期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妊娠期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情况如下:若是孕妇在怀孕时期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情况,孕妇的流产率比较小,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孕妇所生产的胎儿的死亡率比较高。通常新生儿的死亡原因主要是颅内出血以及早产儿并发症,其中颅内出血导致新生儿的死亡率比较高,可能跟婴儿的血小板生成素产生延迟有关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防止严重出血,降低因严重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为目标。强调个体化治疗,结合血小板水平确定治疗方案,大多数不需要治疗,需要定期门诊随诊以避免感染,血常规需定期复查了解血小板水平;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糖皮质激素依赖及出血症状顽固或危及生命(如颅内出血)时,应及早行脾切除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到底是不是属于大病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一般表现为皮下出现瘀点或者瘀斑,比较严重的,很难彻底。要注意饮食控制,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可以吃药物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失血性贫血,严重还会出现颅内出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性型及重症者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加强护理,避免外伤。平时要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注意饮食卫生,勿食生冷、坚硬、油腻、刺激性食物。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