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通常从头部开始,症状加重时向面部、耳后、上胸部等其他部位发展,表现为片状灰白色糠秕状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渗出和厚痂。脂溢性皮炎多见于成年人及新生儿。。。。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但未得到证实。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治疗主要在于保持皮肤清洁,限制脂肪饮食和酌用药物治疗。。。。【处方】。。。1.限制脂肪性食物和甜食,如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多食蔬菜和水果。。。。2·每晚用温水涂少量硫磺香皂或硼酸皂洗脸。清除面部油腻,清洁皮肤。。。。3.遵照医嘱用药物治疗,需耐心坚持方能有效。。。。脂溢性皮炎[概述]脂溢性皮炎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损害为暗黄红丘疹或斑片,边缘清楚,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因不甚清楚,目前一些研究者认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生长增多所致。。。。[症状体症]1.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别;2.皮疹好发于头皮、眉部、眼睑、鼻及两旁、耳后、颈、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脐窝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3.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4.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个月,皮损多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部,为溢出性红色斑片,上有黄痂。。。。[诊断依据]1.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片或斑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分布对称;2.皮损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如头、面及皱襞处等;3.病程慢性,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治疗原则]。。。一、全身治疗:1.维生素B2、B6和复合维生素B等;2.瘙痒剧烈时,可给镇静止痒剂等;3.炎症显著或炎症范围较大时可短期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二、局部治疗: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疗效评价]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2.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皮疹大部分消退;3.未愈:自觉症状及皮疹均无改善。。。。[专家提示]本病一般诊断不难,但应提高警惕与红斑型天胞疮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起严重后果。治疗中还应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热水肥皂洗头,避免诸如篦头发等各种机械性刺激。。。。。。。脂溢性皮炎别名病理概述。。。本病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炎症,主要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现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通常发生于头皮,亦可蔓延至其它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流行特征发病机制治疗。。。1、全身治疗:服用B族维生素,如B2、B6等。瘙痒剧烈时可用镇静剂及止痒剂。严重病例可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治疗。其他可用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注射。中药治疗以祛风、润燥、清热为主。2、局部治疗: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用不同的剂型。近来多选用酮康唑制剂,其治疗机制为抑制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繁殖,降低睾酮水平,影响角朊细胞和皮脂腺细胞的活动。预防。。。1、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多吃蔬菜。2、少用热水肥皂洗头。3、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如篦头发等。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的青年人及成年患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损害倾向于褐色或淡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由于部位和损害的轻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1、头皮:开始为大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逐渐扩展融合成界清楚的大斑片,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有脱发。2、面、耳、耳后及颈:常由头皮蔓延而来,为黄红色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疹。3、胡须:有二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即“须疮”,顽固难治。另一种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脓疱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4、躯干: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后渐成中央为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大油腻性鳞屑的环状斑片,多发于前胸及肩胛骨间。5、皱褶部:多见肥胖中年人,皮损以播散性磨擦性红斑形式存在,红斑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6、四肢:损害表现为湿疹性斑片。7、婴儿:表现为红斑、鳞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常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诊断。。。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溢出较多的部位,具有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自觉瘙痒,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