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外科其它 > 详情页

手上有淤青,

性别:女

年龄:84岁

就在几天前发现的,刚开始不是这样的,是一块淤青,自己用手揉了揉,就变成了这种颜色,然后好像越来越扩散的样子,不按的话不会痛,一按就痛,并在那里有个气结一样的东西,揉也揉不散。奶奶84岁了,不知道是怎么了,可以帮我看看,并指点一下嘛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王强 主治医师 外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西安市红会医院

问题分析:一般属于皮下瘀血斑块,年纪较大有没有凝血功能异常,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没有肿胀,局部皮温不高,就不要紧。不要刺激局部皮肤,不要揉,观察一些时间,会自动消除

高嗣华 主任医师 妇产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手臂上皮肌有瘀斑,如果没有外伤史,可查下血小板,看血小板有无异常必要时可骨穿,,可先热敷促进吸收

余俊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一级甲等 房县城关镇卫生院

问题分析:你好,老人出现的情况考虑是毛细血管脆性降低出现的皮下淤血,这个最好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可能要考虑是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的症状。
你好,现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自己揉,到血液内科检查清楚后,及时用止血药物治疗,查找病因后及时对症治疗,目前不排除紫癜可能。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容易淤青是什么原因
王相华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属于皮下出血导致,可见于血小板减少、炎症感染、过敏、凝血功能降低等疾病导致。可以做一下血常规、凝血时间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治疗。需要检查凝血功能、再就是血小板功能及数量,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不处理。
摔伤的淤青怎么消除
刘凤岐主任医师
外科北京友谊医院三级甲等
摔伤引起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会造成皮肤淤青、软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只是小面积的淤青一般不需要处理,通常3天左右就能吸收消失。面积较大的淤青伴有疼痛症状,可以通过冷敷或云南白药气雾剂进行治疗,48小时后局部热敷,同时口服活血止痛胶囊、三七片等舒筋活血药物。肢体淤青可以适当抬高患肢,这样可以加快淤青的消失。
摔伤淤青怎么处理
刘凤岐主任医师
外科北京友谊医院三级甲等
受伤的患者在受伤后,出现了皮肤上的瘀伤,一般都是因为受伤的组织出了血。因此在发生上述症状时要多做好保暖工作,不要着凉,同时要多注意多休息,以免因摔伤的地方受到的力量而加重,从而加重受伤的程度。受伤的四肢要抬起来,这样才能促进血管的流动,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在受伤的24个小时之内可以进行冰冷的处理,这样才能减轻伤口的疼痛。24个小时之后,可以外敷、口服、热毛巾、暖水袋、热毛巾进行热敷,以加快局部的血液流通,帮助淤青的吸收和消失。
摔跤淤青如何快速消肿
刘凤岐主任医师
外科北京友谊医院三级甲等
在摔倒后出现了局部的软组织淤伤、红肿等情况下,要注意不要让患肢的运动,要避免负重,尽可能的将患肢抬高到比心脏更高的位置,以促进局部的血液流通,减轻肿胀。另外,如果是在局部的红肿部位进行冷敷,一定要避免出现冻伤的情况。一天3-5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2日后红肿最严重的时候可以不用冷敷,而是用局部的热敷来促进血液的流通,促进红肿的消失。
淤青冷敷还是热敷
王燕主任医师
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如果是受伤24小时之内,建议主要就是选择进行冷敷,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建议主要就是进行热敷。治疗期间也要注意减少活动量,同时也可以口服应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也有利于促进淤青的逐渐好转。建议:如果周围有伤口的情况,还需要做好伤口的局部消毒,避免出现有异常的炎症感染。
怎么分辨紫癜跟淤青
王相华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紫癜和瘀青都表示皮下出血,另外,多数情况下,如果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者是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情况,多见的为紫癜。而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多见的为淤斑。
抽血后手臂淤青疼怎么办
张博副主任医师
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三级甲等
由于出血之后没有及时按压或者是按压不好导致的血液溢出脉外,这一般自然吸收是完全可以出去吸收掉的,过程稍微长一点,大约是一周也可进行按摩或者稍微热敷可以促进吸收。
抽血后手臂淤青疼怎么办
张博副主任医师
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三级甲等
由于出血之后没有及时按压或者是按压不好导致的血液溢出脉外,这一般自然吸收是完全可以出去吸收掉的,过程稍微长一点,大约是一周也可进行按摩或者稍微热敷可以促进吸收。
抽血手臂淤青怎么回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抽血出现手臂有淤青,最常见的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抽血的时候,因为必须要用针头穿刺到手臂的静脉里面,才能够把血抽出来。如果是出现静脉壁与针头之间的缝隙出现漏血,静脉血流到皮下组织导致淤青的出现。
高血压淤青有什么危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高血压淤青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皮下充血引起的。应避免挤压和挤压受压部件,以避免感染,积极控制血压。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和情绪激动。清淡、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酒。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