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疾病
>
详情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性别:女
年龄:5天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谷草转氨酶 42
谷丙转氨酶 14
碱性磷酸酶 211
总蛋白测定 58.0
白蛋白测定 40.3
球蛋白测定 17.7
白球比 2.28
y谷氨先转肽酶 364
总胆红素测定 408.1
直接胆红素测定 29.5
间接胆红素测定 378.6
胆碱酯酶 6014
AST|ALT 3.0
哪位好心的医生帮忙看看、给点建议!谢谢了!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杨士承
主治医师
儿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
问题分析:
你的宝宝胆红素数值太高。有可能是溶血引起来的黄疸。黄疸高到这个程度,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伤。一旦出现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因为游离胆红素的毒性所导致大脑的基底节和不同的脑干损伤,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胆红素还可以引起别的形式的比较轻的神经系统损伤。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病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叫新生儿黄疸,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引起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因素,新生儿溶血,头皮血肿,感染败血症,低体温,低血糖。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病,严重吗...
王志新
主任医师
儿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指导意见:您好,这就是平时所说的黄疸,皮肤黏膜黄染是症状,一般积极给予治疗,黄疸指标不是特别高的话,不严重,轻者可以口服茵栀黄,严重需要蓝光照射,输液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疾病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来讲就是婴儿的黄疸。但是如果婴儿在出生后2-7天出现黄疸,并且黄疸局限在胸口上方的部位称为轻度黄疸,这是生理性黄疸。但出生一天以内出现黄疸,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病理性的表现。1、出生后24个月内有黄疸症状。2、黄疸升高的很迅速,如果黄疸值高于5mg/dl,属于病理状态。3、黄疸明显消失,但黄疸再起,亦属一种病理黄疸。4、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一种称为直接胆红素的物质,如果是直接胆红素升高,那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黄疸。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医疗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意思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是指因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液中胆红素升高的疾病。常见的原因幼红细胞破坏较多、白蛋白结合胆红素能力较差、肠肝循环导致的胆红素升高,以及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成熟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仅发生于新生儿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要做什么检查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要做胆红素检查、血常规检查、溶血检查等检查。1.胆红素检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通常需要做胆红素检查,这项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新生儿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2.血常规检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要做血常规检查,对筛查新生儿溶血病有一定的帮助。3.溶血检查:还需要做溶血检查,该项检查可以诊断新生儿有无血型不合的溶血情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什么危害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大危害,也就是经常说的怕胆红素的脑损伤,是指因为游离胆红素的毒性所导致大脑的基底节和不同的脑干损伤,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就目前的情况,如果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问题,有必要明确说明是什么引起的。大多数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溶血。如果像这样,可进行蓝光照射、阳光治疗、口服药物等。可以根据黄疸值及时选择。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通常来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否严重取决于病情。胆红素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当红细胞衰老(红细胞生命周期120天)时,会经过脾脏加以破坏处理而产生胆红素,胆红素会经过肝脏作用并由胆管被排至十二指肠中,最后大部分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而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即为高胆红素血症,如果没有出现溶血,通常不严重;如果已经出现溶血的情况,可能比较严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怎么防治?
陈刚
医师
外科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指导意见:要给孩子服用降疸的中药治疗的,可以喝点葡萄糖水的再一个服用点妈咪爱,也可以用点茵桅黄颗粒的,天气好要多户外晒太阳的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