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是今年的头伏。作为中医治疗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冬病夏治早已为不少人所了解。但实际上,多数人对冬病夏治只知道个皮毛,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如今,又到冬病夏治时,本版特采访
多位专家,希望能够全面解决人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冬病夏治的意识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过于看重它,就会走入误区了。
误区一:以为“药到病除”。冬病夏治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要坚持3—5年才能起效,不能急功近利,期望一次治疗就能解决问题。
误区二:过于看重敷贴。那种单靠敷贴,暂时放弃其他治疗方式的做法是不对的;而只重敷贴,轻视内服药辅助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要使一些老毛病得以恢复,需要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靠敷贴,再加上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对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才能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目的。
误区三:盲目追求起泡。穴位敷贴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敷贴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过去普遍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当然局部起水泡是正常反应,一般不会发生感染。对于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需缩短敷贴治疗的时间,及时取下药物。一般来讲,第一次敷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以便观察皮肤对药物的反应,尽量不要让皮肤出现水泡,以免影响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而第三次,若敷贴过程中没有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敷贴时间,但睡前一定要取下敷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