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促排卵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少尿、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高凝状态、肝肾功能损害、血栓形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发生率为0.6-14,重度0HSS发生率在0.5左右。 1、病因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由于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过度,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一醛固酮系统,使肾素、血管紧张素1、2、3、及其转化酶活性增强,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促排卵造成过多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过高: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性增强,产生IL等细胞因子增多;组胺、5-羟色胺分泌增加。以上因素都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OHSS的临床表现。 2、病理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卵巢增大与血管通透性增加。前者主要表现为双侧卵巢多个卵泡或黄素囊肿伴间质水肿;后者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壁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外渗引起腹水,胸水或弥漫性水肿,进而使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血液灌注不足使功能受损以至衰竭,甚至死亡。 3、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E2水平达1500pg/ml以上,B超检查卵巢增大,直径>5cm,双侧卵巢卵泡数>10个,可伴轻度腹张,有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中度:E2水平达3000pg/ml以上,B超检查卵巢增大,直径6-12cm,出现腹水,总量不超过1500ml自觉腹胀、腹痛。 (3)重度:在中度的基础上腹水增加,出现胸水,卵巢直径>12cm或出现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高凝状态、肝肾功能损害等。 4、高危因素 (1)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用促排卵药时有两种倾向,或者无反应,或者反应过度,尤其是卵巢基础状态即表现为大量2-8mm小卵泡者更需注意。 (2)年轻、瘦且矮小的女性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可能与公斤体重的用药量偏大有关。 (3)促排早期即使用大量促排卵药或用药时间延长,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4)应用HCG进行黄体支持使内外源的HCG水平过高,可能会刺激卵巢内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诱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5、预防 (1)谨慎选择超促排卵对象,警惕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尤其是对CC敏感者容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2)加强促排卵监测,主要是B超与血E2水平,同时结合血球压积评估血液浓缩情况,及时调整药量。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时,可停止用Gn24-48小时,减慢E2升高速度:对LH水平增高或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采用降调节方案,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时停用Gn,继续用GnRHa可加速卵泡萎缩。取卵或取消注射HCG都可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风险。 (3)取卵超过15个者可给予10白蛋白10-20g加入300ml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可以扩容并结合游离E2,防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 (4)取卵后仍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者不用HCG而用黄体酮做黄体支持,必要时继续应用3-5天白蛋白。 (5)IVF周期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冷冻胚胎可暂不移植,防止妊娠后HCG过高加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6、治疗 轻、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具有自限性,可严密随访,必要时对症治疗: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伴有腹胀、腹痛、少尿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需住院治疗。 (1)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每天记录体重、腹围、24小时出入量:监测血常规(主要是血球压积)、血生化、凝血状态、肝肾功能;B超监测卵巢与腹水情况;外阴擦洗预防感染;避免妇科检查与体位剧烈变动防止卵巢扭转。 (1)强的松5mg,每日2次,消炎痛2.4mg每小时1次,可以防止液体向血管外渗漏。 (2)给予白蛋白、血浆、全血,扩容的同时保持胶体渗透压,防止液体渗出;白蛋白还有结合游离E2作用,低分子右旋糖 也有扩容作用,但不能维持胶体渗透压。 (3)在扩容的基础上可以使用甘露醇、速尿利尿,保持每天尿量在500ml以上。 (4)腹水、胸水严重者可适当抽水,减轻腹张、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放腹水还可以通过降低腹压、增加静脉回流而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改善血液浓缩,使血尿素氮与体重下降。在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平衡的情况下,放腹水量不受影响,平均为3600ml/次,可反复放腹水。有报道可将腹水过滤后回输以补充蛋白质与电解质,但应保证无菌。 (5)实验室检查提示高凝状态者应进行肝素抗凝治疗。 (6)对已妊娠且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情严重难以控制者应终止妊娠,流产后症状会迅速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