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4岁半
问题分析:您好,铅中毒会给儿童带来多器官、多系统损伤,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所以提早治疗很重要。建议您给宝宝服用益童成长排铅口服液,不过建议您还是让宝宝住院观察一阵子,定期检查一下,这样才放心。平时要多注意孩子身边的坏境因素,不要让孩子撕咬玩具一类的东西,常洗手,少吮手指
问题分析:你好!如果症状严重需要排铅治疗,如果没有症状只是检查偏高,可以先膳食调节一个月后复查, 膳食中应包含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丰富的蛋白质,对降低体内的铅浓度有利,也可减轻中毒症状。蛋白质不足可降低机体的排铅能力,增加铅在体内的贮留和机体对铅中毒的敏感性。一般每日摄入蛋白质应为1.5g/公斤体重,其中动物蛋白及豆类蛋白,如牛奶、蛋类、瘦肉、家禽、鱼虾、黄豆和豆制品等应占1/2以上。 铅接触人群应注意补钙 采取调配膳食钙磷比例的方法可达到降低机体铅负荷的目的。我国人民的膳食以粮食为主,结合肉类和豆制品,这些食品含磷丰富,能满足磷的需求,而钙的供给量相对不足。补充适量的钙可以减少铅吸收,降低铅毒性,缓解铅中毒症状。 应注意补充维生素 铅接触人群常有维生素缺乏,膳食调配时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C较为重要。铅可促进维生素C的消耗,使维生素C失去生理作用,故长期接触铅可引起体内维生素C的缺乏,甚至出现齿龈出血等症状。适量补充维生素C,不仅可补足铅造成的维生素C耗损,减缓铅中毒症状,维生素C还可在肠道与铅结合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同时维生素C还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保护巯基酶,参与解毒过程,促进铅的排出。适量补充维生素E可以拮抗铅引起的过氧化作用,补充维生素D则可通过对钙磷的调节来影响铅的吸收和沉积。补充维生素B1、B2、B6、B12和叶酸等,对于改善症状和促进生理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效果。其中维生素B1疗效尤为明显。 多摄入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铁、锌、铜、镁、硒、锗等均可与铅相互作用,减弱铅的毒性。缺铁时铅的吸收增加,软组织和骨骼内铅含量增高。低铜饮食可增加铅的吸收,增强铅的毒性。锌可影响铅的蓄积和毒性作用,增加锌的供给,可使组织中铅含量降低,减轻铅中毒的严重程度。近年来的研究还显示,有机硒和有机锗对铅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多糖类等大分子 果胶、海藻酸和膳食纤维等多糖类大分子物质,其糖链上丰富的游离-OH和-COOH基团可与铅络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凝胶,有效地阻止铅在胃肠道的吸收,起到促进排铅的作用。 很多天然食物都具有一定的防铅和祛铅功能。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可与铅结合形成不溶物,所含的钙可阻止铅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排出。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沙棘、刺梨和猕猴桃中富含维生素C,可阻止铅吸收、降低铅毒性。食物中还有许多种能够与铅螯合的成分,如植酸、磷脂、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多聚氨基酸等,一些无机阴离子或酸根如碘离子、磷酸根离子、钼酸根离子等都能与铅结合,促使其从大便中排出。这些营养素富含在水果和蔬菜中,因此,铅接触人群应多摄入水果蔬菜。 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铅中毒的原因非常多,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等;经常接触彩印的食品包装、油漆类物品、含铅化妆品、染发剂、被铅污染的衣物、汽车尾气、含铅药物;点含铅的蜡烛,特别是点有香味的和慢燃的蜡烛等。其中对于平时与铅很少接触的成年人来说,使用不合格的彩釉餐具可能是导致体内铅含量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介绍,不合格瓷器的铅、镉等重金属极易从外表美丽的釉面中溶出,给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陶瓷饮食器具一般通过上釉装饰其表层,其中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当遇酸性食物时,质量差的产品就会有过量的铅、镉溶出到食物中。人如果长期食用铅、镉含量过高的产品盛装的食物,就会造成铅在血液中沉积,导致大脑中枢神经以及肾脏等器官的损伤。表面平滑如玻璃的釉中、釉下彩陶瓷的铅、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可放心选购;而表面有凹凸感的釉上彩产品则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对不放心的产品,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