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综合
>
详情页
宝宝两个月大,吃奶时呛奶,堵了一股,有三四天了,要...
性别:女
年龄:28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宝宝两个月大,吃奶时呛奶,堵了一股,有三四天了,要怎么才能疏通,我自己在家用毛巾热敷了,还柔推了的,可没有效果,越来越痛,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有什么方法可以疏通?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苗志成
医师
儿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灌南县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可以用木梳梳理一下,还有就是把奶挤挤!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宝宝从鼻孔里面呛奶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如果宝宝被呛到了,要及时清理,否则奶水会堵塞鼻腔,影响呼吸。清洗完之后最好是不能吃东西,可以先让孩子稍作休息,然后再帮他按摩后背。如果孩子在呛奶后出现明显的青紫色,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此时要立即将孩子平躺在成年人的大腿上,身体向前倾斜,抱着孩子,使劲的拍打孩子的背部,或者是捏孩子的人,让孩子因为痛苦而哭泣,这样才能让奶水流出来。在孩子出现呛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如果孩子的哭声逐渐变小,并且脸色发紫,要立即拨打120,并进行心肺复苏,为孩子赢得最好的治疗时间。
宝宝咳嗽呛奶怎么急救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通常情况下,宝宝咳嗽呛奶,可以通过以下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1.在宝宝呛奶后要将宝宝竖立或者保持宝宝侧卧位,稍微用力拍打宝宝背部,并及时用手将宝宝口中的乳汁清理,降低乳汁被宝宝吸入气管的可能。2.在急救后如果宝宝呼吸恢复正常,观察一下宝宝的声音是否有异,呼吸动作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及时需要就医。但是如果正常,通常不用过于担心。
宝宝总是呛奶怎么回事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常见呛奶原因如喂奶量过大,或奶头的孔径过大、出奶过快等;或喂奶时奶瓶中奶没有完全充满奶头,吃奶时同时吃进空气;针对问题,加以改进,如喂奶前更换好尿布,做完护理。吃完奶后,竖抱起来拍拍背部,让他打嗝,并让婴儿右侧卧位。呕吐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半岁后,消失。
什么是呛奶呛奶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因为胃食管结构和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引起呛奶,轻微的呛奶之后,宝宝可以暂停吃奶,然后宝宝哭声比较响亮,没有明显的颜面部发紫,口唇发绀症状,宝宝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时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身上,轻轻地拍其背部。
婴儿呛奶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呛奶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种表现。宝宝发生呛奶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跟他们的食管有关系。人体的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下期间胃内容物反流。新生宝宝和年龄很小的婴儿,他们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但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婴儿呛奶怎么急救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婴儿呛奶后会剧烈地咳嗽,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宝宝平躺下来,脸朝向一侧,以免吐出的奶向后流入呼吸道。再就是用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宝宝的口腔内,伸到深入的咽喉处,将里面的奶水迅速地清理出来,或者家长直接口对口,用力吸出宝宝呼吸道内的奶水,然后用棉棒清理宝宝的鼻孔。如果宝宝没有呼吸或脸色变暗,说明吐出的奶水已经进入了气管,应该马上将宝宝俯卧在家长的膝上,用力拍打其背部四五次,直到咳出来为止。
宝宝咳嗽呛奶怎么急救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咳嗽呛奶要让孩子颜面朝下,采取头低脚高位用手拍孩子的背部,这样能够促进呼吸道异物的咳出。注意孩子如果呛奶量比较大,出现剧烈咳嗽、颜面发青要考虑是呼吸道的梗阻。
宝宝频繁呛奶怎么办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频繁呛奶注意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可以有效的避免宝宝呛奶。母乳喂养的宝宝应该斜躺在妈妈怀里,不要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的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该采用斜坡喂,奶瓶要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经常呛奶是肺炎吗
何洁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呛奶有可能是喂奶的姿势不正确,或者是宝宝的吞咽功能发育不是很完善,再或者是宝宝比较饥饿,吃奶比较快导致的呛奶现象,可以让孩子侧身低头吐出来,不要让孩子从鼻腔出来,如果呛入呼吸道,有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比较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窒息,让孩子有生命的危险。
呛奶怎么办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呛奶了应该:让宝宝侧卧,防止吐奶的现象,防止奶液流入气管。也可以将其俯卧在腿上,有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刺激孩子哭或者是咳嗽,拍打背部,有利于气管内的奶液咳出。四、喂奶的时候要适当的注意一下,不可强迫孩子吃奶。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