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染科 > 结核病 > 详情页

原发性肺结核 右肺门淋巴结肿大 T-SPOT。TB阳性

性别:男

年龄:8

原发性肺结核 右肺门淋巴结肿大 T-SPOT。TB阳性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李晶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一级甲等 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崇德镇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看你说的孩子的情况,那看这时检查出患了肺结核的病情了,并且还有右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那这时需要进行对症的抗结核治疗才好的
目前是有规范的治疗方案的,可去结核病医院做治疗就好,这种病情在治疗时间上是要较长的,通常得一年左右的时间,并且也需要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才会好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肺结核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吗
陆海英主任医师
传染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肺结核可能会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如果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就有可能转化为结核性淋巴结炎,通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并且还会伴有按压痛,在经过抗结核的治疗之后肿大会逐渐缩小。肺结核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措施,尽量要减少出门时间。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胸部ct和痰液培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式,同时在外出的时候要佩戴上口罩减少交叉感染几率。
肺结核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吗
何洁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肺结核会引起淋巴结肿大,肿大程度由病情程度决定,肿大的淋巴结会有触痛或压痛的感觉,如果发现有低热、睡着出汗、痰中带血、身体没什么力、饮食减少等症状要及时去检查,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
肺结核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注射抗生素类药品可以减轻疼痛、大小或者症状消失。如果发现有低热、睡着出汗、痰中带血、身体没力、饮食减少等症状要及时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再对症用药。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
肺结核淋巴结肿大
张凯医师
外科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有可能是结核性的淋巴结,建议穿刺活检明确肿大淋巴结的性质,进而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先是肺结核,而后淋巴结肿大啊,
马丽敏医师
传染科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病例分析:你好,淋巴结核是孤立淋巴结还是多发的?有没有手术?有没有抗结核治疗?意见建议:
右上肺侵润型肺结核,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兰希福医师
内科潍坊市中医院三级甲等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情况,考虑是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意见建议:肺结核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其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一)早期:肺结核病早期,肺内病灶血液供应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分布,同时巨噬细胞活跃,可吞噬大量结核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有效地杀灭结核菌,所以应尽可能早地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二)规律: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投药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的杀菌作用。反之,血药浓度不稳定,在低浓度时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反而会诱导细菌的耐药性。   (三)全程: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短期内症状会显著改善,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被消灭,但部分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的结核菌仍然存活,只有坚持用药才能最终杀灭这部分细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四)适量:过量使用抗结核药物,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可诱导耐药产生,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   (五)联合:联合不同机制的抗结核药物,可以利用多种药物的交叉杀菌作用,不仅能提高杀菌灭菌效果,还能防止产生耐药性。
1右肺上叶继发性肺结核,2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并钙化...
翁文佳
皮肤科北京佑安医院三级甲等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现在的诊断还是有肺结核感染的,纵膈淋巴结肿大可能结核有关意见建议:建议现在是需要抗结核治疗的,服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副反应
肺结核,伴肺门淋巴结肿大,是淋
陆松华主治医师
外科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
考虑是结核病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建议抗结核病治疗后复查。
淋巴结肿大 肺结核 肺感染
张建平医师
内科燕郊人民医院二级甲等
指导意见:你好,一般情况下。需要就医指导进行针对性免疫疗法治疗,需要做好抗病毒,需要使用营养药物调理,配合医生严格进行,祝健康
左上肺浸润型肺结核伴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苏良辉
皮肤科建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级丙等
问题分析:你好,肺结核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若痰内可以找到分枝杆菌,则传染性强,应该隔离。意见建议:建议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行抗结核化疗,要求早期、足量、全程、规范。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增加免疫力,注意饮食,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腥、海鲜、生姜、大蒜等食品,戒烟戒酒。
常见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