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详情页
儿子6个月了,是混合喂养的,什么都吃的,但有时大便拉不出来,
性别:男
年龄:190
儿子6个月了,是混合喂养的,什么都吃的,但有时大便拉不出来,拉出来的大便很粘,粘在肛门口下不来,用很大的劲也拉不下来,有时还要哭闹,该怎么办?
请问蜂蜜是否有助大便,可以放入奶粉里同时给孩子吃吗?
再请问补钙用液体钙好还是钙粉好呢?
谢谢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刘业生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一级甲等
铁力市桃山镇振兴社区卫生服务站
问题分析:
这个情况必须考虑多补充水分 。避免奶粉冲的过于干;可以补充葡萄糖酸钙的。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宝宝混合喂养便秘了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正常宝宝一天一次大便,宝宝几天不大便有两种情况:1攒肚虽然宝宝几天不大便,但宝宝大便时是软便,排便无痛苦,可视为正常的。2.便秘宝宝排便时大便干结、排除困难,同时伴随宝宝食欲减退、腹胀、左下腹可触及粪块。如果是便秘护理注意:1、奶粉喂养的宝宝可以适当就奶粉浓度调稀、母乳喂养乳母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凉、过硬、过刺激性食物。2、给宝宝多喂点白开水。3、两次喂奶之间顺时针方向给宝宝做腹部按摩,每天坚持3-4次。4、宝宝大便前可以在屁股下面放一盆温热的水,用热气熏宝宝的屁股,有利于排便。
宝宝混合喂养用喝水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混合喂养是不是需要喝水要看的。下母乳含水分,奶粉的正常配比,也含需要的水分。混合喂养下不需要另外补水。当然适当补水也未尝不可。不要担心地。如果室内干燥或宝宝出汗过多是可以补水的。适当补水和定期喝水都是没有事的。
宝宝如何混合喂养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在进行混合喂食时,可以选择以母乳为主,并配合添加配方奶粉。由于母乳所含的营养更丰富,更容易被宝宝吸收,这是奶粉所不能代替的。常见的混合喂食方式是先给宝宝吃母乳,待母乳排空后再补充配方奶粉。这样可以促进妈妈的泌乳,促进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是母乳与配方奶的交替喂食,对于快要断奶的婴儿来说比较好,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断奶。
混合喂养宝宝大便次数多少次正常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混合喂养的婴儿排便一次是比较好,当然,它也有两三次排便。排便通常是柔软的,形状良好,并伴有一点酸味。如果太瘦或便秘,这是不正常的。然而,如果排便有点点稀,测试是正常的,精神状态的各个方面都很好。此外,在喂食过程中,体重逐渐增加,所以这是正常的,不要太紧张。
混合喂养宝宝大便颜色与性状是什么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是浅黄色或者黄褐色,都是正常的,比金黄色颜色要浅。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相对比较软,是稀糊状的或是呈条形状的。混合喂养比奶粉喂养的,大便气味要更臭一些。
混合喂养大便黄色带有颗粒状怎么办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新生儿母乳奶粉混合喂养,大便黄色带有颗粒状是宝宝消化不良,原则上来说应当尽量先给予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不足时可以采取一次母乳喂养,一次配方奶粉交替喂养的方法进行喂养。一旦宝宝出现消化不良,可给予适当的药物调理,并调整喂养习惯。
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正常什么颜色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对于混合喂养宝宝来说,他们的大便大多数是呈淡黄色,量多成形而且很臭,而且其中含乳凝块是比较多的,酸碱度是为碱性或者中性。每天排便次数是每日1次到2次,外观相似。
脑梗大便下不来怎么办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脑梗如果大便不下来,可能是因为平时缺少运动所致,因为脑梗的病人在发病后,会出现运动量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慢,导致便秘和消化不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有益于消化的食物,比如香蕉、水果、健胃消食片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平时要注意饮食平衡,多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肠道的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婴儿混合喂养消化不良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混合喂养引起的婴儿消化不良,可能是、喂养方式不当、腹部受寒导致的。如果想改善孩子的消化不良,首先要注意喂养,因为宝宝是混合喂养,要坚持母乳喂养,妈妈平时要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在辅食中要少加辅食,可以选用米粉,米糊,白汤,面条,饼干等易消化的辅食,尽量少加。还要注意宝宝的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宝宝肚子受寒。
宝宝母乳奶粉混合喂养一天大便67次正常吗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宝宝大便次数多肯定是不正常的,需要立即停止。喂母乳和奶粉切换,宝宝也容易出现乳头错觉,最终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只吃牛奶而不吃母乳,所以需要用纯母乳喂养,不太提倡混合喂养。
常见科室
男科
皮肤科
性病科
妇科
儿科
老年
外科
内科
生殖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整形科